我们刚刚开始享受生活的美好,但却被迫直面战争的残酷。这段文字摘自《悉达多》和《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译本,由翻译家姜乙新于1929年翻译自德语原版。此书附有6000字的译后记,其中包括雷马克的未发表手稿。在军事训练期间,保罗·博伊默尔、加登钳工、常常携带课本的米勒、头脑最敏锐的下士克罗普、挖煤工海尔·维斯胡斯、农民德特林以及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等青年学员得到了锻炼,然后被派往前线。1918年,这个班里的最后一名学员也在战斗中牺牲了。然而,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只有一行简短的记录:西线没有交战。
作者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ErichMariaRemarque,1898.6—1970.9)德裔作家出生于德国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出版小说《西线无战事》,引起轰动1970年9月在瑞士逝世代表作品《西线无战事》(ImWestennichtsNeues)《应许之地》(DasgelobteLand)《爱与死的年代》(ZeitzulebenundZeitzusterben)《黑色方尖碑》(DerschwarzeObelisk)《里斯本之夜》(DieNachtvonLissabon)译者姜乙,女,先后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和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现居北京。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在我们看到的军旅、战争题材作品中,似乎没有见识过“被战争毁掉的一代人”,战士们会在打完一场胜仗后欢欣鼓舞,幸存到和平年代一路高升的军官们甚至还会觉得多年没打仗了手痒,这些剧情都让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普通人误以为,打仗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如果战争降临到我们头上,似乎我们也可以和他们一样英勇上阵。...
抛除这两个问题,内容倒是很不错,故事属于采用第一人称的是平铺直叙,讲述了“我”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食物和生存搏斗,与军营训练官斗智斗勇,在某一天得到军队里的休假,回家探亲,发现母亲病重,再一次感受到母爱和邻里乡亲的热情以及对战事的看法。...
是众叛亲离、生死瞬间?真正的残酷是精神被击垮、是希望被抹杀、是眼睁睁看着哀嚎渐逝、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的哀伤。-这场历时四年的世界大战,以16,543,185人的性命画上了句号,当战争终了,硝烟散去,世界回归正常,但是在参与这场战争的士兵心中,战火却从未真正消歇。...
那些青年从应征入伍的那一刻,他们的人生就渐渐远离现实世界了,可能下一秒就死在战场上,也可能受重伤在医院里等死,也可能幸运地活下来但再也融入不了社会。他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死,不知道为什么要杀掉对面和自己差不多的普通人,不知道为什么每个国家都说自己是对的,他们只能在麻木和茫然中听从指挥,看着队友越来越少,然后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死去。...
今年也有一部热门电影广受大众欢迎它就是《西线无战事》,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原著小说自1929年诞生以来接近百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极高的阅读量和情感的共鸣,作者是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对战争有深刻的体会,也对战争的伤害有直接的感受,所以对于战争是有着显著的厌恶的,整本小说呈现的就是对战争“异化”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