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公认韩炳哲是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和独特哲学写作风格的重要哲学家。他的作品系列涵盖了许多当代社会问题,包括爱欲、群体、透明化等等。他的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深入浅出,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哲学思想。同时,他的作品关注人类内心精神和心灵诉求,让人们在以数字为主导的社会中找到心灵的净土。
韩炳哲(Byung-ChulHan)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想通这点以后就明白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于让人放弃对他者的抗衡与过度防卫,尽情下坠,坠入爱河,去体验难以想象的爱情的生机勃勃。即明确作者讨论的对象,并非一段情感关系,而是爱这种情感体验、情绪感受。极致的爱的情感体验并不等同于一段健康稳定良性的亲密关系,可以说二者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概念,也并不矛盾。...
这种否定性,同样是认知和理论建构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知识是肯定性的,因而是积累的、渐增的。肯定性的信息不能改变和预告任何事情,因而是无果的。强迫自我不断更新,看上去像是对自由的实践,事实上却使主体忽视了它的强迫性。...
短暂地谈过几段恋爱,一直觉得没有怎么感受到爱情的存在,甚至觉得自己已经丧失了爱人的能力。!《爱欲之死》韩炳哲“是什么将爱置于濒死的边缘?”原因二:自恋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自恋的社会。显然更多人属于后者,在感情中过度关注自我的感受。...
但是在功绩主义社会当中,个体的自私早已将爱欲物化为消费主义的产品。爱欲是一种超越了工作绩效和能力的,和他者之间的关系,核心是“无能为力”,爱情的一个条件就是在他者面前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暴露与展现自我已然成为不可能之事,如此说来,“爱”又怎么会存在呢?...
2、优绩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催生了优绩主义,在这个优绩主义的社会里,到处充斥着比较,从根本上否定消极,鼓励绝对的积极,人在优胜劣汰的高压下一门心思的搞“生存竞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卷”,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的人自然无法拥有正常的情欲渴望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