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在面临着一种矛盾的处境。一方面,人们对美的崇拜像通货膨胀般蔓延四溢,到处都可以感受到。另一方面,美已经丧失了其优越性,成为了消费中塑造资本美学的一部分。美所带来的崇高或震撼体验被纯粹的快乐所取代,美最终被色情化。
这本书展示了由真理、灾难或诱惑所表现出来的美,也阐明了建立美的伦理或政治的美的维度。阅读这本书,意味着不断受到鞭策和唤醒。韩炳哲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时代。
韩炳哲的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全面上市,包括《精神政治学》、《爱欲之死》、《在群中》、《他者的消失》、《倦怠社会》、《娱乐何为》、《暴力拓扑学》、《透明社会》和《美的救赎》。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不管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评论道。
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认为,韩炳哲揭示了这一点。
韩炳哲是一位寻求改变世界的哲学家,并且在此之前,没有人意识到这种必要性。《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评价道。
韩炳哲创造了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表示。
韩炳哲的作品开辟了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时代。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评价道。
韩炳哲的作品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自由写作者认为。
这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却不知道后果,每个人都是个体,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哲学史家张志伟认为。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读者凝视深渊的勇气。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评价道。
韩炳哲用精确、冷静的诊断揭示了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和阿甘本等哲学家进行思想碰撞,揭示这个时代的危机。中山大学哲学系杨小刚评论道。
韩炳哲融汇众多哲学家的思想进入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话题中,让人们明白这个世界原来如此!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关玉红认为。
大数据时代让一切变得越来越精准,因此需要重新思考个体的空间和自由该如何定义。《中欧商业评论》杂志郑悦评论道。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在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超越性的思考之中。《世界哲学》杂志毛竹表示。
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揭示出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严峻危机,他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哲学家与策展人夏可君评论道。
韩炳哲这位韩裔德国籍大叔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林光华评论道。
如果你想进入哲学之门,你应该看韩炳哲的作品,他将大咖们的哲学思想与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话题融合在一起,让你明白这个世界原来如此!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关玉红表示。
韩炳哲(Byung-ChulHan)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
比如海洋的巨浪那种,它代表着强劲且过于庞大,令人无从理解,主体感到被压制,然后是眩晕感最后,韩大叔的总结为:1.美的肯定不会宣传自己2.美的肯定不会诱惑人享受3.美更绝不会诱惑人占有1.美只是让人驻足停留2.美使一切堆砌和强制都消失殆尽3.美具有内在的独立性和外在的自由但是尼采主义者对消费主义的审美,还是什么康德的崇高,还是什么韩炳哲的美之救赎,完全不关心。...
平滑的积极性加快了信息、交际与资本间的循环。平滑的物体表面,比如雕塑、手机外壳、汽车外壳等,引起了触觉强迫,消除了美学评判中默观距离的前提。“长时间展现暴露无遗的seqing画面摧毁了幻想。什么都看到的场景却没什么值得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