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作者从10岁到24岁(即1980年至1994年间)的生活。这个时期,伊朗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伊拉克发生了八年战争,许多年轻男孩被送到战场上。1984年,作者14岁时离开伊朗前往奥地利求学,这时两伊战争正处于激烈阶段。1988年,作者回到伊朗,通过国家考试进入大学,1994年毕业后再次离开伊朗。本书虽是作者十四年间的个人成长史,但透过一个儿童和一个离开祖国四年后又回到伊朗并在那里度过四年大学时光的年轻女孩的视角,对于了解伊朗这个政教合一的意识形态国家,还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玛赞·莎塔碧(MarjaneSatrapi),1969年在伊朗雷什特出生,成长于德黑兰,并就读于德黑兰法语学校。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大量伊朗人为躲避战乱而离开祖国,莎塔碧也被父母送到维也纳读书,此后四年间作为小留学生独自漂泊异乡。18岁回到德黑兰,四年后再度去国,赴斯特拉斯堡学习插图艺术。莎塔碧有多部漫画作品出版,《我在伊朗长大》是其成名作,此外,她的插图作品也常刊载于《纽约客》和《纽约时报》等报刊杂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在奥地利,玛赞还不得不面对莫名的侮辱。在西方人眼中,伊朗人缺乏教养,国家衰败、文化落后。玛赞在伊朗是个西方人,在西方却是个伊朗人。伊朗政府致函法国德黑兰大使馆,要求撤下这部电影,伊朗政府给出的理由是,“今年戛纳电影节以不合传统和不恰当的方式选择一部关于伊朗的电影,这部电影没有真实地表现出辉煌的伊斯兰革命在某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结果。”...
《我在伊朗长大》这本书中,作者玛赞从第一视角出发,用漫画的形式描绘了她在伊朗及奥地利度过的青少年时期。玛赞两次离开伊朗,第一次是被父母送去一个自由安全的国家生活,第二次是她主动离开,在本书的结尾。而在玛赞想要离婚但又为此担忧的时候,外婆说她也离过婚,在五十五年前没人敢离婚的时候,她说第一次婚姻是第二次婚姻的预演,如果确实不再留恋了那就离开,就像牙齿坏了就得拔掉。...
在此之前,伊朗是个富裕、民主、开放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男女平等,而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伊朗变得保守起来,女性必须带头巾,不能随意出门与别人接触,当一位女性如果有抵触,反抗等情绪时,就会被叫作“娼妇”等极具侮辱性的词,当局政府认为“是个女人就应该裹得严严实实的”“女人的头发会诱惑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