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福柯发表了《词与物——人文知识的考古学》(Les Mots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被认为是结构主义时代代替存在主义时代的重要标志。这本书的主要论点是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套不同于前一阶段的知识形构规则,而现代知识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研究。福柯运用历史话语分析(也称“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文艺复兴以来至20世纪的整个西方“人文科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剖析,指出这里的人文科学是指将“人”将“人”视为某种认知构造物的科学,围绕这个对象而生产的知识可以被认可为真理话语。针对这种“真理话语”,福柯试图彻底抛弃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批判了笛卡尔和康德以来200多年的人类学主体主义。然而,这本书也因其“人之死”的结论而受到批评,例如让·保罗·萨特就基于这一点批判了福柯认为此书是小资产阶级的最后壁垒。福柯在《词与物》的最后一页写道:“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早期属于结构主义阵营,70年代之后成为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代表。早期福柯的思想方法为“历史话语分析”(即“知识考古学”),考察贯穿在不同文本中的话语构成,研究它们如何建构了文本,如何使文本具有了意义,并在文化语境中承担功能。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为《古典时代疯狂史》(1961)、《词与物》(1966)、《知识考古学》(1969);后期福柯的思想方法转向“权力谱系学”,谱系学除了继续反对主体反对历史之外,还加入了福柯重要的微观权力/身体的概念,反对绝对性、稳定性的历史,信奉可变性、相对性、偶然性与断裂性。将历史的目光更多的投向身体,投向下面,投向神经系统,投向野蛮、纷乱、衰落和底层。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规训...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前面两点结合起来造成了一个更严重的情况:因为当代法国哲学的文本在字面意义上就已经不好懂,当译者无力准确翻译一句原文又强行翻译出了一句不知所云的译文的时候,译者们通常没有能力经由察觉自己译文的不可理解而意识到自己翻译错了——他们很可能觉得原文本就如此不知所云,但事实上只是译者自己没有看懂;...
我是带着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和拉康的欲望论来理解福柯的,所谓事物的秩序:认识论源于命名,我们可以将这一过程理解为去认识一个完全陌生的朋友,由于人只能认识已经知道的事物,所以他会试图将陌生先漂移成熟悉的符号,经过多个符号的组合仍然无法固定的话,这时候就会引入差异,继而带来创造性命名,符号的定义由而扩展,而在扩展的连续性发生中,最初的标记被抹去,进而符号和认识,由一物转化为另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