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了易竹贤著的《胡适传》之后,我认为这本书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使我觉得内容缺乏深度。
首先,作者的立场不够客观。特别是在谈到胡适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时,作者的描写语言带有情绪化,这并不符合史书或人物传记的写作规范。这种情绪化的描写使得读者产生疑问,作者是否真正以写史或写人物传记为目的,还是只是迎合当政者的意识,将胡适塑造成一个反对国民党的分子。
其次,在探讨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形成过程方面,这本传记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一些章节进行了详细注释,但这些注释主要引用了胡适先生发表的文章,对于涉及思想形成过程的书信和日记等资料的引用却非常有限。因此,整本传记成了就文章论文章,缺乏深度和思想内涵。
第三个问题是这本传记对胡适的个人生活方面的描述太少。除了在胡适的童年时期多有叙述外,特别是关于婚后的家庭生活几乎没有交代。除了提到胡适育有两个儿子外,几乎没有关于他个人生活的具体描述。这表明作者并没有真正将胡适当作一个真实的人物来描写,而只是为了符合当政者的意愿,将他打造成一个投向国民党的反对派。
总结而言,读完《胡适传》之后,我对自己选择这本书有些后悔。当初选择这本书是有些盲目的,只是因为看到这本书是经过二次修订后的第三版,并且是页数最多的一本版本,所以从网上下载了这本。这个经历让我得出一个经验教训,在选择类似的书籍时,先到豆瓣等平台上查看书评,进行比较,然后再做选择。
不过,读这本传记还是有一些收获的。尤其是通过阅读胡适幼年早期生活经历的描写,我再次得到了两个经验的验证。首先是“有一个好母亲,才是真正赢在起跑线上。”虽然胡适的母亲不识字,没有受过教育,但在短暂的6年婚姻生活中,她能够从胡适父亲身上感受到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性。如果胡适的父亲没有知识和文化,就不可能有机会进入清末的官僚阶层,也不可能有经济条件帮助她娘家修建房屋,也不可能在上海拥有产业,解决胡适父亲去世后她和孩子们的基本生活。正是因为意识到了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性,她像孟母一样非常重视儿子的学习和教育,这让胡适从小就处于更有利的起跑线上。其次是“要改变生活现状,必须先改变生活环境。”如果胡适没有离开安徽绩溪山区,来到上海,接触到当时中国最新的思潮,就不可能有后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总的来说,虽然《胡适传》存在一些问题,但从中我还是得到了一些有启发性的收获。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