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书果然是要在人生各个阶段读。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获得新的感悟。即使之前没有读过这本书,我相信,如果是我在大学时期或刚开始工作时读这本书,我的读后感肯定与现在完全不同。
这本书的初版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然而中国人依然困在轮下。从初高中起,我们被要求努力学习,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了。到了大学,我们以绩点为目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丰富个人履历。到了大三和大四,我们要实习或者准备考研究生或公务员编制考试。一旦工作了,不管是996还是被pua,我们都不敢随便辞职。一旦辞职了,我们就急着找新工作,不敢太久不工作。如果想考公务员或者编制,一定要在30岁或35岁之前考上,否则就会被淘汰。在这过程中,我们还会面临结婚、生孩子,孩子上学,孩子婚礼,帮孩子带孩子等一系列责任和压力。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像坐上了一辆车,这辆车一直在前进,而我们从小就被父母、老师和社会灌输要紧随其后,不要被车轮碾压,整天忙碌奔忙。甚至来不及思考这辆车要去哪里,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坐在车上,为什么我们不能不坐在车上。我们的父母或许也不知道答案。当我们茫然转身,我们周围会有许多熟悉而又陌生、茫然的面孔。我们坚守着从小被灌输的信念,带着茫然与茫然的众人一起随着车辆前行,直至死亡。这就是中国人在轮下的一生。
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面前是昆州无际的大海,海的那边还是海,有人在海里游泳和玩帆船。这不是周末,只是一个普通工作日的下午。当我看到汉斯离开神学院去做一个钳工时,我甚至觉得这份工作也不错。或许我已经真正地抛弃了我在国内树立的那套价值观和世界观。工作是否真的有高低贵贱之分?工作的价值如何衡量?月薪百万的诈骗犯是否比月薪几千的清洁工更有价值?结合最近火爆的“脱不下的长衫”话题,这种无法脱下的长衫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在发达国家这种长衫效应已经逐渐式微?我心里似乎有了一些答案。然而,读完这本书的大学生和刚开始工作的我或许只会感到惋惜,像是“伤仲永”。
契诃夫说过,“如果一个人缺乏一种比外界的影响更高超更坚强的东西,那么只要害一回重伤风就足以使他失去生活的方向。”这句话简直可以当作这本书的总结。汉斯一直在追逐、寻找,在别人身上寻找他自己的价值,然而他几乎从未做自己。黑塞在这本书的扉页写给读者: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那些学校和神学院的老师们带来的书籍也让汉斯成为了书中的人物,是吗?那么,如果汉斯能自由选择一些书籍来阅读,他会不会更能探索内心,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从而成为一个内心自洽的人呢?我不知道,但我觉得一个世纪前的黑塞可能想要讨论这个问题。
而我们,已经在轮下且落后了一个世纪。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