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孔嬷嬷在处理盛家女儿们之间的纷争时提出了让人深思的观点。她说,对于有多个子女的家庭来说,父母需要做到公平对待每个孩子,才能让家庭和睦。兄弟姊妹之间应该互相谦让,但每一天都有人让,明天又有人让,如果只是一直让一个人,时间久了必然会在父女、兄弟姐妹之间产生怨恨和嫌隙。
这段话启示我们,在多子女家庭里,父母不仅要做到公平,还需要扮演更多的角色,而其中最难以避免的角色之一,恐怕就是充当“裁判”。父母在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纷争时,实际上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行为模板,孩子们在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相处的过程中,也在学习如何为人处世。因此,在处理孩子之间的纷争时,需要考虑一定的策略。
劳拉·玛卡姆博士在她的著作《平和教养法》中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她提出了和平教养的三个核心理念,即自我调节、建立联系和引导。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我深刻体会到处理孩子之间的纷争是多么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当我们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听到孩子因为吵架而哭闹的声音,我们往往会变得非常烦躁。然而,对于父母来说,大喊大叫、惩罚孩子并不能实现教育孩子的目的。书中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会保持冷静,并以温和的方式教育孩子。
首先,平和的父母不会大声喊叫。作为父母,教育孩子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几乎所有人都希望孩子乖巧听话,家庭充满和平。然而,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大多数人都忙于工作和生活,孩子的教育往往被放在次要位置。有的人明白教养孩子的重要性,但当子女们不断争吵或发生纷争时,往往会感到焦虑和烦躁,于是喊叫孩子成了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然而,喊叫既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带来更多负面影响。《平和教养法》明确指出,父母的喊叫行为会导致孩子互相喊叫,甚至对我们喊叫;当面临冲突和挫折时,他们只会大喊大叫和相互指责,而不是与他人合作找到解决方案;当自己心情不好时,他们会发泄到别人身上。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啊!因此,在愤怒时,父母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匆忙行动,不要说出伤人的言语,更不要威胁孩子。相反,应该用平和的态度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成为他们正面行为的榜样。
其次,平和的父母不会惩罚孩子。许多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会采取各种惩罚方法,但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教育孩子,还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过度惩罚容易导致低自尊的产生,剥夺他学习自我约束的机会;对于多个孩子来说,如果父母用惩罚的方式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纷争,会让孩子对对方产生更多怨恨,变得以惩罚方式对待兄弟姐妹,这无疑是无效的教育方式。在《平和教养法》一书中,作者认为,父母在孩子冲突时应该以平和态度面对,教给孩子平和解决冲突的技巧,例如表达自己的需求、倾听他人、在满足双方需求的前提下寻找解决方案,创造多赢的局面。当父母能够冷静地让孩子宣泄情绪,并采用移情表示理解,不断给予孩子安全感时,孩子可能会逐渐平静下来。这样,在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时,孩子可能会以更建设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例如,当孩子争抢玩具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并约定一定的规则,让他们轮流玩。而在孩子吵架之后,父母也不应强迫某个孩子道歉,而是帮助他们修复关系。当然,这并不容易,我们可能需要帮助孩子进行沟通,等待他们的愤怒平息,给予和解的建议等等。良好的兄弟姐妹关系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就像苏轼和苏辙一样,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走过人生辗转起伏的旅程,互相扶持和宽慰,留下了中国历史上的佳话。
最后,平和的父母不会比较孩子。我们都知道,拿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的做法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这种比较容易导致兄弟姐妹之间的纷争。与此同时,承认孩子的个性和尊重是作为父母的基本要求。因此,父母不应当着孩子的面夸奖其他孩子,也不应总是将孩子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进行比较。这样做只会让我们对孩子越发产生厌恶的感觉,无法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同时也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自信。在拿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之前,父母可以先拿自己与其他父母进行比较。想想其他父母在陪伴孩子阅读时你是否在用手机玩耍,其他父母周末早起带孩子户外活动时你是否正在睡觉。当别的父母在耐心地辅导作业时,你是否对着不开窍的孩子大喊大叫。这样的思考可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人们常说“玉不琢,不成器”,每个孩子都是未经雕琢的璞玉,他们需要父母用爱心和智慧不断地雕琢。不要拿孩子与他人相比较,平和地接受孩子的平凡,静待他们绽放,这是负责任的态度。所以,不要比较,平和地接受孩子的一切吧。平和的父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简单暴力地惩罚孩子,也能够接受和尊重孩子的个性。他们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智慧地处理孩子之间的纷争,充当了良好引导者的角色。毫无疑问,拥有这样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