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接孩子放学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戴了眼镜。戴眼镜的原因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天生遗传因素,一般父母戴眼镜的孩子遗传近视的可能性就很大。另一部分原因是用眼过度,其中包括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设备对孩子的眼睛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很多父母都担心不给孩子手机,因为其他孩子都有手机,他会有逆反心理。但是给了手机又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处于这样两难的境地。其实不管有没有手机,爱学习的孩子照样会努力学习,而不爱学习的孩子也不会因为有手机而开始热衷于学习。学习与手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是因为学习对他们来说很无聊,而不是手机的错。同时,手机也有它的好处,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手机可以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近年来,“智能学习”现象也越来越多,一些应用可以代替字典、补习班,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时间、互相学习和鼓励等。
家长一旦决定给孩子手机,就需要提前制定规则。有些孩子在小学就配备了手机,是为了更好地联系。大部分孩子在初中才会得到手机。到了高中,80-90%的孩子都拥有了手机。当孩子拥有手机后,可能会出现没有时间观念的情况,或者找借口延迟玩手机。这时候父母需要制定一些规则。当然,这些规则不是由父母独自制定,而是需要孩子一起参与制订。对于已经配备了手机的孩子,可以召开家庭会议,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通过制定规则,可以培养孩子的大脑能力。比如下面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手机使用规则:
1. 限制使用时间:每天电子邮件、游戏和视频的累计时间为2小时,晚上9点之后停止玩游戏。 2. 平时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2小时,休息日为3小时,都在晚上10点之前结束。 3. 父母能够掌握孩子使用手机的动向,手机的使用应限制在客厅,不要带进卧室。 4. 安装APP需要得到父母的许可。 5. 手机画面不要锁定。 6. 在社交APP上不可上传照片。 7. 在交换联系方式时需向父母报告。
当然,以上规则可以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仅供参考。给孩子手机时,家长一定要设定好规则,并且遵守这些规则。当规则制定后,如果出现了其他情况,也可以
1. 先让孩子发表意见,在父母表达自己意见之前,先听听孩子的想法。 2. 在听完孩子的意见后,父母再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建立好不遵守规则时的惩罚措施。 4. 预先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5. 预先加入可以变更规则和惩罚的“附加条款”。 6. 任何一方出现情绪化的情况时,必须暂停讨论,在情绪平静之后再继续。 7. 将交流的过程拍成视频记录。
这本书还涉及了其他关于使用手机的规则,如何决定何时给予孩子手机,以及制定规则失败时的对策等内容。作者石田胜纪拥有工商管理和教育学双硕士学位,他创办了辅导学校,并已经成功辅导了4000多名学生。他还著有《让孩子变主动的自我管理法》、《都在学习,为什么差别这么大》等书籍。
如果你家的孩子玩手机没有时间观念,可以参考这本书中的方法与孩子一起制定手机使用规则。科学的理论加上实际操作,可以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这并非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且,这样做还能增进亲子关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