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电视剧是我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开始观看的,对于这部剧我有着深深的情感纽带。每到寒暑假卫视上播出,我都会停下手头的事情,专注地看上几眼。不论从哪个片段开始观看,情节都能吸引我入戏,让我无法自拔。可以说,《大宅门》对于我们90后的童年价值观,尤其是家国观的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下,我常常想起那段时光,希望今天的孩子们也能在他们的童年时代遇到那些能够影响他们的艺术作品,让他们明白人性是复杂多样的,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说到具体内容,我最近有幸得到了《大宅门》终稿的最新版小说,在阅读之后,我深感记忆中的那个大宅门真实地展现在眼前。原来,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宅门,它位于老北京的城南平安街,里面的人们过着平凡而喧闹的日子,而周围的人们,无论是有官职的人士,还是商人、劳动大众,都会在附近的范记茶馆谈事。然而,盛宴不会永远持续,最终,国家才是家族和个人活动的最终归宿。在乱世之中,二奶奶去世了,家族中的人一个个离开了宅门,三爷家搬去了什刹海,大房景怡家搬到了香饵胡同。老宅的大门也关闭了,只能从药场前门进出。曾经白萌堂老爷子在里面写字的花房,后来成为了二爷享受的私人空间,而再也没有人写字画画了,全部种上了供门市使用的鲜草药。物是人非,令人感叹不已。然而,大宅门仍在继续,故事转向了七老爷自立门户的故事……
在小说中,还有许多有趣且值得玩味的人物和故事,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
首先是白萌堂,故事一开篇,老爷子在画画的时候,女儿雅萍进来告知老二家生了儿子的消息,老爷子突然回身将毛笔狠狠地掷向雅萍,“毛笔打在裙子上,染了一块墨迹”。这一幕生动地展现出封建大家长的威严形象,坚硬、刚正不阿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老爷子每个月都给大格格号喜脉,每次都换一个方子,有多次机会与詹王爷明确提出诉求,却始终没有行动,明目张胆地想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詹王府赔了车马还觉得不够解气,在门口鞭打马匹、指桑骂槐、耀武扬威,甚至停了一天一夜的马车在外宣告喜脉并没有错误。不得不说,一家之主的过于刚愎自用的性格容易给家族带来发展风险。但是,他最厉害的一点是他从不怀疑别人,耳根不软,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的精神继承者二奶奶白文氏,并一直坚定地支持她,这可以说是他在管家智慧方面的最大表现。
接下来是白周氏,这位老太太非常爱吃点心,她能够辨别点心的好坏和制作方式,甚至离开北京前都要带上自己的点心盒子。老太太活得悠然自得,其他几个兄弟买的点心她从不吃,只吃老三买的,可以说她明目张胆地偏心,吃软不吃硬,还特别需要人哄她。虽然按照三爷的说法,“她活了个稀里糊涂”,但谁不羡慕这种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呢?
然后是白颖园,他是典型的北方传统封建社会男子的形象。在外面,他是热心肠、助人为乐、热情友善、善于交际的;在家里,他比较直率、拘泥于传统,不太懂得如何讨女人欢心,比如不太关心自己老婆和孩子的情绪和处境,在母亲面前没有地位,得不到母亲的宠爱,却渴望母亲的注意。但是同时,他也是一个能够顾全大局的人,在家族事务中,他能够帮助老三掩盖私吞公款的行为,但同时也暴露出他治家手段不足的问题,没有二奶奶那样的精明和成熟。但是我个人猜测,在他多次为老三遮掩的行为中,或许也与母亲的偏心和保护老三有关系。或许从小母亲就因为他没有像他那样保护老三而受到责骂。他一生背负了太多的责任,最终在西安做医生,不再回到宅门,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救赎和解脱。
最后是白颖轩,他是老二,与世无争。他只有一次使用武力,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不受欺凌。他没有大哥那般风光,也没有三弟那样张扬,但他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技术型人才。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不如兄弟们那样周全,不善于察言观色,给大格格号脉也完全没有听出周围情况的异常,“请过两位大夫,也说不出所以然”,自己还在心里想着“前边几位大夫怎么连喜脉都没号出来呢”。他的反应比常人慢,外人常说他话少、没精神,但这些特点也可以解读为慢条斯理、忠厚老实和心思细腻。对于家庭来说,这些品质都是好的。他会心疼老婆的辛苦,会由衷地佩服她家族经营的能力,表里如一,不会虚张声势,死要面子。同时,他也可以说是小说里优秀父亲的代表,他不赞成打孩子,给了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甚至不要求孩子学医继承家族事业,这才培养出了景琦和玉婷敢爱敢恨、敢想敢干的性格。在教育子女方面,景琦远不及自己的父亲。
《大宅门》是由人组成的大宅门,宅门的故事一直都新鲜。吸引我们的总是这些故事中时代背景、家族责任下的个人选择和行动,而闪光的是人性的多样性和脆弱性,恰恰是这些让我回味无穷。在风雨大宅门中,我们也能看到人生的风雨,让我们继续向前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