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山之所生,海尝兼之;而海之所产,山则未必有也。
这句话揭示了山与海之间的关系。山脉直接决定了海洋的形成和存在,水从高处流入海洋,形成了海洋水源。然而,海洋产物却不一定来源于山地。海洋中有许多种类的生物和海产品,它们可能是从海洋中自然形成的,而与山地没有太大的关系。
作者回忆起自己曾居住在海边城市的经历,认为自己对于海洋生物和海产品有所了解。然而,一次去厦门八市的海鲜早市让他彻底开了眼界,看到了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海产品,发现了许多从未听闻过的品种。这让作者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了解还很肤浅。
事实上,海洋占据了地球71%的面积。然而,迄今为止,人类只探索了5%的海洋。海洋中有着无数神奇而未知的生物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正如聂璜的《海错图》所展示的那样,海洋世界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奇迹的地方。
聂璜是一位清朝画家兼生物爱好者。他自小在钱塘江附近长大,对大海有天生的吸引力。由于当时没有关于海洋生物的图鉴,他决定自己画一本。在那个信息和交通都不发达的年代,聂璜没有快速移动的交通工具,也没有可以参考的资料和网络。他必须亲自考察渔民,才能画出包含300多种生物的《海错图》。他前往了天津、河北、福建等地,成为了清朝时期的“博物科普博主”。
《海错图》中的“错”指的是种类繁多。在汉代以前,人们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后来渐渐成为了海洋生物和海产品的总称。传说太监苏培盛将《聂璜的海错图》带入了宫中,自此深受清朝历代皇帝喜爱。乾隆继位后,他非常珍视这套画册,让人对其进行修补和装裱,放在自己的居室里。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日本侵华,故宫文物南迁。四册书分散至不同的地方,如今前三册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呀!海错图》是以清宫的《海错图》为蓝本创作的。它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知识,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感受到自然科学和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
故宫太和殿的垂脊上有走兽的图案,其中就有《呀!海错图》中的海马。聂璜画出的海马形象是马身、鱼嘴、鱼鳍,腋下还冒火。配合插图旁边的文小通的配音是“我每天都火冒三丈”,让孩子们会心一笑。
《海错图》中还有许多海洋生物的形象,有真实的,也有虚构的。这本书引经据典,细致观察,搭配精湛的画技,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当然,书中也存在当时认知的局限和现代科学所做的注解,使得《呀!海错图》具有趣味和实质,更适合孩子们阅读。
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孩子们能够领略到海洋的美丽,去爱护这片美丽的大海和有趣的海洋生物。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