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两个月,我就把何帆老师的《找事》读完了,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来陈述自己对这本书的感受,直到今天,一个周一的早晨,我和对象一起坐地铁上班的路上,我想到了。
我先是坐上了14号线,又换乘了二号线,平时都是打车上下班,我已经好久没有体验挤早高峰了,目光扫过或坐或站或倚靠的人们,每张面孔长得都不一样,却有一样的疲惫,我不由得开始思考:“他们都是干什么的已经干了多久了还要干多久”
想着想着,一阵战栗如闪电击中了我,我害怕了,因为我看到了一种如出一辙的麻木,盘踞在所有人的脸上,或许在别人看来,我也是一脸的麻木。
我、包括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恐怕已经习惯了在每个周一的清晨,带着麻木的疲惫投身汹涌的人海,如潮水般涌向不同的方向,在一个位置上坐下,直到晚上六点以后再度化身潮水,涌向家的方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我们从青年步入中年,又从中年走向退休,这一循环才算告结。
我们是一群被买断时间的人。
近年来,我越发意识到:当老板开公司,真是一件再聪明不过的事。
你能用一点钱,买断所有员工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所以相当于,你用一点钱买断了别人的大部分生命,而这些钱,完全不足以让他们走到你的位置上,替代你、成为你。
关于这一点,何老师在书中是这样写的:
现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工作制度,是一种在现代社会才有的极为特殊的制度安排。所谓的工作,就是要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接受雇用者的指示,完成指派的任务,以此获得金钱收入。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想要谋生,最自然不过的选择就是去找一份工作。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拉得更长,我们就会发现,工业时代才形成的工作制度是一种非常怪异、违反天性的制度安排。
在下文中,他分别用「传统的工作理论骗了你」和「消费主义继续骗你」来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我不再展开,但这让我想起,昨晚看对象玩《城市天际线》的场景。
在这个游戏里,玩家会扮演一座城市的规划者,他会以上帝视角俯瞰这座城市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个人,决定在哪里构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办公区和专门产业,我对象建的是一座工业城市,我注意到他在工厂旁边的一个街区建起了商场,他笑称:“把人安排的明明白白。”
今早,看着一张张麻木的面孔,我又想起这个游戏,于是跟他说:“如果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也能统计我们所有人的心情,肯定不会像游戏里那样,人们的心情都很好。”他点头道:“是啊,而且其实你建的越多,人的心情就越不好,在没有建公园之前,人们不会想到去公园散心;没有建娱乐场所之前,人们不会想到去那里消费,你给的越多,人们想要的越多。”我回复:“对,欲壑难填。”
这段对话与书中的一段话对上了:
在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社会,人们都需要消费。衣食住行,哪一样都少不了。但消费主义的主张和传统社会的消费观念并不一样。在消费主义时代,消费不是为了满足欲望,因为欲望是永远无法被满足的。于是,消费本身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生活的目的。
想到这里,我的恐惧感更甚,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愤怒,我被骗了,我被自己从小到大受的教育骗了,于是,我在家庭群中又发了一段话:“我以后教育小孩,肯定不会跟他说好好学习就能找到好工作,而是好好掌握技能,就能雇别人为你工作,用一点钱买断别人的部分生命,是非常划算的买卖。”我爸回复:“总算领悟真谛。”可惜他并没有早早告诉我这一点,而是等着我悟,我一直给人打了八年工,才领悟这一点。
疫情在其中扮演着加速器的作用,它打破了无人声张的平衡,让包括我在内的更多人意识到,打工的不确定性比想象中的高得多,所谓好好学习找一份好工作养活自己和家人,不过是对上一代人生存经验的无脑拷贝,同样是拷贝,老板就不会指导自己的下一代进入好公司、找份稳定的职业,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只不过太多人都因为没有生来就掌握生产资料而放弃了自主选择权,转而选择一条被他人定价时间、买断生命的道路。
我不会继续这样。
尽管何老师没有在书中写明,但或许,他要说的是:“年轻人,你要学会给自己找事,不要让别人来决定你价值几何。”
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应届生、大学生,甚至是高中生读到这本书,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