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在手机被父母收走之后,坐在凳子上疯狂大哭,他气得全身抽动,双手不停地拍打大腿和桌子,眼神愤怒凶狠。
这个视频让我想到了近年来家庭中孩子玩电子产品的问题,尤其是男孩。我曾经参加一个活动,在上海的时候,有位妈妈向我倾诉她的苦恼,说她的孩子偷了她4000元钱买游戏皮肤,不知道该怎么办。令我惊讶的是,第二天又有一个家长向我提出了几乎同样的问题,只是金额不同而已。
很多家长对此完全不能理解,一个电子游戏怎么可能引发这么多问题呢?男孩们宅在家里不愿出门、一离开游戏就会出现戒断反应式的情绪崩溃、厌学逃学、撒谎和盗窃......这一现象让人难以理解。
《浮萍男孩》是一本于2007年出版的书,讲述了美国等美洲国家男孩们的案例,但对当下中国的男孩同样适用。书中的作者莱昂纳德·萨克斯是一位心理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在接触了近万个病例后发现,电子游戏是造成男孩们在学习或生活中动机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如何才能解开这个电子魔咒,让男孩们重获新生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电子游戏是如何控制男孩的。我在很多小饭店吃饭时,常常看到父母将手机给孩子打发他们玩游戏,而大多数玩游戏的孩子都是男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男孩活泼好动,容易调皮捣蛋,如果父母不能时刻盯着他们的话,他们很容易惹麻烦。而一个电子游戏可以让男孩安静很久,父母也省了不少麻烦。
然而,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浮萍男孩》中提到,喜欢玩游戏的男孩们往往具有很强的“权力意志”,即想要控制环境的冲动。这种冲动原本是通过体力和技巧在现实环境中获得,比如赢得一场球赛。然而,由于电子游戏的介入,现实环境被虚拟环境所取代,球赛也变成了虚拟场景。当男孩们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找到了完全的掌控感并乐此不疲时,他们就开始拒绝与真实世界发生联系了。因为真实世界远不及游戏世界那么可控。
父母的错误态度会推动这一切的发生。首先,父母之所以把游戏交给男孩是因为嫌麻烦,但是当孩子沉迷之后,父母又采取野蛮措施切断他们与游戏的联系。有时,这样的做法会激发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让孩子对游戏产生更大的依赖。因此,这些简单粗暴的方式或许能够短期内奏效,但却会埋下更大的隐患。要解决男孩对电子游戏的成瘾问题,我们需要了解背后的成因。
为什么男孩如此需要电子游戏呢?首先,一个原因是负担太重。我有一个朋友最近向我抱怨,她的儿子迷上了一款电子游戏,整天偷偷地找机会玩,比如做作业时候借口要上厕所,然后拿着手机在马桶上玩。这段时间下来,他的精神状态变得散漫,老师也反映说他上课老是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我问她最近孩子的休闲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她说周六上午跆拳道,下午唱歌,周日上午有个奥数班,下午还有篮球训练,中间还要上一节国学课。我告诉她,你把孩子的负担加得这么重,他当然要寻找“出口”了,而电子游戏就成了男孩们的情绪“出口”。
第二个原因是内在需求。电子游戏背后隐藏着男孩需要的交往感、优胜感和新奇感,孩子的很多情感需求可以在电子游戏上得到满足。如果家长放弃了与孩子互动的情感阵地,很快就会被电子游戏占领。此外,很多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的过多管制,他们内心压抑着想要报复的愤怒。在这种情况下,男孩们就会借助一些可以掌控的东西来宣示权力。电子游戏就成了与父母较劲的工具之一。
第三个原因是偏好引诱。很多手机游戏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了男孩们的偏好:暴力、冒险、竞争......
那么,如何摆脱电子游戏的魔咒呢?《浮萍男孩》中提到,当你它们提供的娱乐刺激超过了现实中的其他内容。因此,单纯限制电子游戏是无效的,因为孩子寻求刺激的内驱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突破限制。
因此,如果你要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你必须给他另外一种活动,这种活动要比电子游戏更有趣、更真实。只有这样,你的限制才会有效。
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个男孩,他患有抽动症,但是他很喜欢玩电子游戏,尽管这会导致抽动症的症状加重。后来,我买了一些桌游,并教给了他。我给他制定了一个规则,即周末完成作业后可以来我家玩,但是不能玩电子游戏,只能玩桌游。他还可以叫上一些小伙伴一起参与。由于桌游更加有趣真实,而且互动性更强,这个男孩很快就放弃了对电子游戏的追逐。
最后,我想说的是,很多家长将电子游戏视为“大敌”,尽管电子游戏确实给孩子,特别是男孩们带来了许多问题。然而,电子游戏并非一无是处。《浮萍男孩》中指出,在某些家庭中,电子游戏能够拉近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子关系。
因此,如果男孩们已经没有那么迷恋电子游戏,我们也可以让限制机制变得更加灵活,让电子游戏成为家庭关系的“润滑剂”。比如,加入孩子喜欢的活动,和孩子一起玩一场电子游戏,装作很菜输给孩子,然后和他一起讨论游戏角色和致胜策略等等。
毕竟,我们的目标不是消除游戏,而是增加真实的体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