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是一位深受世俗之苦磨的诗人,但在董乃斌教授看来,他仍是诗界的天才,犹如被琢磨后的明珠。董教授在《天意怜幽草》一书中讲述了李商隐的故事,其中提到他四十一岁时并未有什么建树,爱妻去世更增添了一丝悲情。然而,李商隐与院中的紫薇、扶桑相对,以及夜晚月圆风轻之时,常与它们对话。他迷恋于花草,写下了《花下醉》一诗,这是古人借物抒情常用的手法,表现出诗人自身的情感。
郁郁不得志的诗人经常寄情于山水和花草,自然成为他们心灵的精神家园。董教授在书中说,李商隐对花草抱有深厚的感情,这是一种爱心。正是这种感情成就了他的诗歌作品。例如《二月二日江上行》一诗,表达了在外工作的李商隐将孩子寄养在老家,适逢春天,他心中的感慨和思念。
在我还年少无知时背诵李商隐的诗,总感觉他充满无数神情,似乎时刻在回忆、思念,并在暗地里抱怨。《锦瑟》这首诗便是最好的证明。年少无知的我还特意查了一下五十弦的来由,如今年过中年,再次阅读李商隐的诗作,对他不得志、无闲暇的困境多了一份理解。
董教授的《天意怜幽草》客观,务实地解读了李商隐的生平,从成长到生活,深入剖析了他诗境中的幽怨之处,显示出对人生的移情,似乎隐约地流露出一种宿命般的呓语。
正如这本书的编辑所言,义山的诗句回声在所有的夜空中。半夜梦回,翻阅李商隐的诗词,总能触动灵魂,与他共情。那个千百年前在晚唐帝国渴望志向难达的诗人,最终在诗中找到了自己的世外桃源。他在现实生活中黯淡无光、压抑困苦的境遇,在诗意的世界里得以宣泄,得到了认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