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的时候看过《怦然心动》这部电影,喜欢剧中朱莉这个小姑娘,欣赏她的善良和勇敢。有了孩子再看这部电影,同样喜欢朱莉,欣赏她的父母,她的家庭。看了这本书后,越觉得看似青春期的情感互动,却是在讲述着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小女孩喜欢一个小男孩的经历,从幼儿期到青春期,他们是邻居,又是同学。女孩“一厢情愿”地喜欢着这个男孩,从他的蓝眼睛到他发间那洗发水的香味儿,就是心动了,没有太多的理由。从肆无忌惮地追着他跑到学会控制地想着望着,各种办法和这个男孩靠近,男孩叫做布莱斯。
而布莱斯呢,是个温和而内敛的男生,不喜欢朱莉如此地“追随”,让他感觉“阴魂不散”犹如噩梦。故事有趣的地方就是,用了两个人的口吻去呈现当下,也就有了不同的角度,更加客观地体验了人物的感受。本以为大家都会喜欢的朱莉的角色,却有人刚开始也抗拒,因为他们也和布莱斯一样内向,不习惯被如此的“追击”感,这就是读书会的神奇之处,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了各个角色。
朱莉的家庭相对民主,爸爸妈妈还有两个哥哥。他的爸爸是普通的工人,妈妈一样是个平凡的母亲,希望让孩子们过得幸福。听说布莱斯一家嫌弃他们庭院的脏乱而丢掉朱莉送的鸡蛋时,妈妈是崩溃的,她自责生活的艰难让孩子难堪。而父亲表示这是房东承诺过的工作,养护草坪要花很多钱,他坚定这是别人的责任而不是自己承担。为此,夫妻之间大吵一架,朱莉哭了,才知道了原来家里还有大部分开支要去抚养一个脑瘫的叔叔,那是爸爸的弟弟。那晚,父母轮流去她的房间道歉,孩子感受了父母之间,家庭之间的,坚定不移的爱。
后来,朱莉第一次去看望了叔叔,他深感父母的不易,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敬佩。她开始主动承担起打扫庭院养护草坪的工作,朱莉的爸爸不做也没有问题,那是他的生活方式,他是自由的。而布莱斯的爸爸认为,对方宁可闲着画画也不去打扫庭院,那是懒惰,他各种看不惯他人的生活方式,反而是不自由的。朱莉的哥哥们专注于音乐的创作,又何尝不是看见父亲对爱好的执着呢,这不只是言传而是身教来的。
再看看布莱斯的家庭,同样的事情在父亲的评判下,被各种嫌弃。当布莱斯的父亲得知朱莉家因为脑瘫的叔叔而承受的生活压力时,没有同情而是不屑,他认为这是不努力的借口。有人会觉得这话没毛病,也有人会觉得这话太冷漠。我倒是觉得,他给“好的生活”设置了标准化,因此变得局限。看出来,他对自己辛苦打拼来的生活很是得意,他对儿子的懦弱和女儿的叛逆很不满意,他对朱莉一家如此“不优秀”的生活却很快乐的状态感到不可思议,仿佛在问:“这凭什么,为何自己付出了一切却换不来这些”他听说朱莉哥哥们对音乐的追求,那种满足让他郁闷。他当年一样喜欢音乐却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放弃了这些,他不想否定自己的选择,他宁可否定对方的获得。他用愤怒掩饰了脆弱,也疏远了关系,他的心里何尝没有难受。
故事里,布莱斯的父亲是强势的,各种挑剔和严苛,他讨厌儿子的软弱,要其改变。但儿子却看出了父亲和自己相似的地方,从朱莉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懦弱,和父亲一样。而父亲呢,他尽其一生来掩藏的这份懦弱,却还是赤裸裸地被儿子呈现出来了,多么难以接受,更是千方百计地想去压制。同样是父亲,同样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很多,为什么朱莉和哥哥们更认可自己的父亲呢,因为真实吧,因为那个父亲面对了自己的不足,也才能接受孩子的“不够好”,那是家庭关系中最坦诚也是最生动的部分。
若说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那是肯定有的,却不是绝对。因为,生命中会出现很多人,他们对自己的影响或多或少,看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了。看似布莱斯的父母不像朱莉的父母那般温和与民主,却也有着他们善良和优秀的地方,所以布莱斯的本质是善良的。他在父母面前压抑着自己,却遇到了智慧的外公,遇到了真诚的朱莉,他从刚开始的回避,到后来的主动,他遇到了不同生命的碰撞和敲击,叩问着自己的心门,“他是什么样的人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再说朱莉,她成长在充满爱意和自由的家庭之中,那是幸运的,但并不代表,她就总能遇见幸运。喜欢上布莱斯这样的男生,可谓屡屡受挫不算“幸运”。但家庭给了她勇敢和坚韧,这是她的幸运。父亲会用一副画来和她探讨人生,母亲让她追寻自己的内心,而她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付出中体验着失去。她看清了自己想要的,做出选择和改变,也正因此影响了布莱斯,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看见了他人,这就是生命的相遇和激发,两个孩子在此有了共同的成长。
故事结束,很多读者希望作者再写续集,表示想看到完美的结局。我倒是觉得结局很清晰了,不是在不在一起,而是,他们不一样了,他们长大了,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怦然心动是什么呢那便是生命中的每一个相遇,它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你,发现了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