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听过老师们谈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知道德国的失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我可以说,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像是站在上帝视角,看着这些士兵的故事。但是,很难想象这些在书中描述的“我”和他的同伴们只有18岁,和我一样的年纪。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我作为同年龄段的人,能够理解他们当时上战场时的雄心壮志,尽管最后都化为泡影。书的前半部分讲述了一群人如何惩罚一个装腔作势的上级,并且把他暴揍了一顿。这是全书中让我感到轻松愉快的一段,因为这正是青春期孩子能做出的事情,也是我有时候想做的事情。但是整本书还是带着一种忧伤的氛围,这只是一个小插曲而已。
我从来没有亲身接触过退伍老兵,但是通过这本书,我能猜想即使战争结束了,他们的耳边仍然会回响着枪声,闭上眼睛也只能看到那片荒芜、凹凸不平的战场,或者只需要走几步就会看到一个个尸体。也许,这就是为什么PTSD这个词在这些人身上最为贴切的原因。作为有七情六欲的人类,我能感受到目睹好友一个个牺牲是多么残忍和痛苦的一件事情。小时候看战争时期的影视作品,我常常感叹为什么丈夫战亡时,夫人会那么伤心,当初为什么要开始这段感情,而不是做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呢?后来我发现,在这样的险境下,人们大概率需要一些精神寄托,或者是友情,或者是爱情。如果我没记错,这应该被称为“吊桥效应”。刚刚看完卡特战死的那一段,或许在“我”背他过来的过程中,他就能够感受到自己时日无多,但他依然给了“我”一个地址。不知道那一刻,他内心的遗憾和欣慰哪一方占了上风。
接下来,让我们谈谈战争对于亲历并幸存者心态的影响。十八岁时,一个人的心智很大程度上还没有成熟(尽管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我认为那一代的十八岁比我们现在的十八岁要成熟得多)。因此,战争会给人留下永恒的烙印,而这一点与年龄无关,适用于所有人。我认为,经历了三四年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影响肯定远远超过了他们之前安宁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所以可以说,经历了一场战争后,他们的思想可能永远停留在那一年,只是他们的年龄和肉体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
“金黄的树木闪耀着色彩斑斓的光芒,花楸的浆果红艳艳地挺立在叶子中,公路宛如白色的带子向地平线延伸。”这是一段非常美丽的描写,但是我仍然感到悲伤,就像是一部文艺片的结尾空镜。但是这本书的名字又告诉我,好像并不是这样。战报上只有一句话:“西线无战事”,好像这几百页的书都被这一句话道尽了。幸好,还有文字,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他们来过的证据。
我不知道这本书的出版是否提高了社会对战后心理创伤治疗的关注程度。战争之下没有赢家,但我希望世界能够和平。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