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不算是“学习的料”,因为在我看来,我没有取得高学业成就,也并没有通过接受所谓的高等教育改变自己的阶级。
但我确实是苦寒的学生,我求学二十年里经历过太多心酸的、压迫的时刻,既然要自我反思,那就从初中时候开始回忆吧。
回到初中。我虽然没在自己家的镇上上初中,但也是一所乡镇学校,现在想起来还蛮搞笑的,跑那么大老远、跨县区去上一所乡镇中学。初中经历过的两届班主任都对我很好,即使是在我很调皮、学习并不优异的时候,我的班主任也把我视作第一梯队的学生。我都不知道他哪来的自信,我一定能成为成绩优秀的“好学生”。他似乎在赌,赌一个天天上课爱说话的、不乖的、初一数学考69分(满分120)的学生能成为班里雷打不动的第一名。还有一件我认为很幸运的事情是,我初中英语是从abc开始学的。因为我的小学英语教学太差了,我甚至连amisare是什么都不懂。但我从上初中开始,在学英语这方面从来没有输给过谁。
印象很深的一次可能影响我人生的事情是,我有选择成为体育生的机会。初二时候刚开学,我们和体校公用一栋教学楼,有一天班主任把我叫出去,非常认真问我要不要学去排球。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因为我那时候很害怕体育生。我虽然个子很高,但是胆子很小,那些五大三粗、满嘴xx的体育生真的让我害怕。我对每天的早起跑步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也充满了排斥,并且我在现在的班里很快乐,成绩虽然不好,但是没有压力,没有人催促我一定要考第一名或者考上重点高中。因此这件事从任何角度来分析,选择不当体育生都不会成为一件让我遗憾的事情。
初中的生活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清贫。那时候住12人甚至更多人的平房里,吃饭用自己的饭盆,洗碗和上厕所都要走到很远很偏的地方,独立卫生间是什么根本不知道。午饭吃八毛钱的饼卷菜,超过两块都觉得是巨款,初中最大的一笔支出就在每月两次来回家里十几块钱的路费。说道离家,虽然我初一开始就每两周才回家一次,但我似乎从来没有因为所谓的“想家”而哭过。我记得那时候隔壁宿舍有个女孩因为太过于想家,每天哭得梨花带雨,直到现在我也不能理解。
大学阶段之后的学习(特指数学)对我来说简简单单,不管是高数,线代、概率论或者一些利用数学公式比较多的课程,像控制工程之类的,对我而言应对考试的难度几乎没有。但是高考数学像是一座大山一样时长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时常梦到高考,即使已经过去十几年了。而每次梦到都是在考数学、我急得流汗的场面,有时候睡醒甚至泪流满面。我高中物理学得这么差我从来没梦到过。于是我就经常自我反思,到底是高考数学发挥失常,还是我的智力真的不足以应对高考数学的难度?总之高考数学给我目前的人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回到高中第一天,我已经忘了我是怎么入学的,总之父母没时间、没有人去送就对了。现在想想,那时候分数比较高,但因为对未知的恐惧和择校方面的无知,而没有选择升学率更高、管理也更严格的学校,而是来到一所普通的重点学校实验班。虽然我爱我的母校,但是对比起很多人,我的高中生活过得轻松且快乐,这对生在高考大省的农家子弟来说其实是不可接受的,是一种罪过。我常常在想,如果我当时勇敢一点选择了另一所距离远但是实力更强的那所高中(也可以进入实验班),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是不是会从容很多?现在面对的是不是也是完全不同的人生了?当然我也不后悔去到我的高中,而且人生也没有一键重来。
高中班上有很多人都是找关系进来的(很有趣的事,就是分数达到学校的录取线但不够实验班的分),有很多人在来之前就已经认识了,还有很多其他班的老朋友,大家似乎都对环境比较熟悉,因此也比较自在。而我好像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现在想想其实就是家教为零)的原则,我开启了高中的单人旅途。可能也正因为没什么家教,我那时候对自卑、局促这些词都没有任何概念。而且在我的认知里,大家应该都是和我一样不懂事的人,当然现在回想起来是不一样的,因为这里已经有小资产阶级甚至有的中产了。那时候一顿最便宜的午饭才两块五,印象特别深,三食堂的西红柿鸡蛋盖饭,能给满满一缸。那会一周甚至一个月和朋友们一起点一次华莱士我都觉得好奢侈。
那时候对当班委没有兴趣,也可能是潜意识的自卑我没有意识到。只知道我很喜欢上音乐课和体育课。体育老师一个人好像教全校的学生吧,但是直到高三,那时候已经很久没有上过体育课了,他还认得我。可能因为我长得高,并且是当时班上第一个跳远满分的女生吧。体育老师的认可令我很开心,但音乐老师对我的态度才是让我现在想起来最遗憾的事情。
刚上高中对所有课程都觉得很新鲜,尤其是音乐课比初中要正规太多了。音乐老师是个长发艺术男,教全校的音乐课(虽然只有高一有)。除了上课之外,他还负责学校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的安排事项。现在回忆起来,他是一个有艺术教育梦想、肩负文化传播使命的好老师。他在课程之外单独开设乐理基础课,给我这种想学音乐的贫民窟同学提供基础教育平台。我对他的课印象颇深,他教音阶、教识谱、教发声技巧,但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那不值钱的自尊心,就是舍不得张嘴。直到现在我也会时常后悔当时有机会却没有学,而是直接自己把这扇门给关上了。后来他在选元旦节目的时候还在向其他人问起我,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算是对我的一种认可吧。
近几年陆续有几个人说我应该学艺术或者学设计,不管出于客套还是真的这么认为,这似乎是对我的一种惋惜,虽然我并不一定有这个天分。我在外给自己的身份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虽然工作多年,我已深知工作和爱好是不一样的。但回到当年,如果我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有人指点,好好学音乐(当然我的家庭可能负担不起额外的费用),是不是也会不一样?毕竟我有两个堂弟堂妹都学了音乐,并且堂弟学业成绩还不错,而他们的家庭条件比我更差,而我的学习能力比他们更好。时隔多年,我有一次跟我妈提起当时有机会学音乐这件事,我妈的回答和语气都让我很想笑,即使是虚拟,她也被吓到了,用几近颤抖的语气说:“哎哟嚯还好没学,学音乐可费钱了,光是上课和学费都得好几万”。我只能无奈笑了,她对“学音乐花好多钱”里面的“好多”,还是没有概念。
我可能太闲,没事的时候就爱自己算账,我上学二十年父母对我的教育投资大概多少钱?我从小到大没上过任何学业补习班和课外兴趣班。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三年360元的学费,前十四年投资几乎为零。我大学六年比家里任何一个上了大学的兄弟姐妹花的都少,写到这里不禁有点想落泪。我是整个家族里上学时候最省钱、工作时候最省心的孩子。省钱到什么程度呢?大学每年只要一次钱,8000块,里面包含了5000学费+800住宿费,我有一年冬天连一件羽绒服都没有。可能也是因为这个,我妈似乎也总觉得对我有所亏欠。我不喜欢这种被亏欠的感觉,不然我可以更理所当然帮自己做重大决定,虽然现在我已经在做了。
后来经历多了,时间也多了,便开始思考一些以前不会触碰到的东西。虽然还是很浅薄,也在试图弥补过去的自己。但是正如我在开头所说的,我并没有改变自己的阶层。物质方面我能给自己的还是很少,因此我的弥补和拯救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我不push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因为我深知我做不到,我可以随时选择摆烂因为目前看起来我的工作似乎比较稳定,我就算啥也不干,那为数不多的工资也会按时打到我的账户上。我不断刷短视频、看书、观影,网络世界里有我很羡慕的人群,但现实世界里我却越来越自闭。我甚至不爱跟人接触,手机常年处于静音状态,除非我预约了快递上门。不知道啥时候开始,我不喜欢在微信聊天了,我甚至有时候一天一条私聊消息都没有。倒也没有失落,因为也没有期待的人,因此只会感到轻松。
我还记得刚毕业的时候,25岁的我,每天在微信上跟朋友们发消息,一聊就是一整天,那时候可真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