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林语堂只身出国,只带了些苏轼的作品?余光中说:“我如果去旅行,不会跟李白在一起,因为他不负责任,也不会选杜甫,因为他太苦了。我会找苏东坡,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苏东坡的伟大,除了诗歌文章绘画艺术成就外,还在于忧国忧民,在于有趣。
苏轼为官,并未有其政客惯用做派,而是实事求是。有实权时,说实话、做实事;无实权时,便献身公益。在京城为官时,他敢于面对权威,坦言相对,针对王安石变法产生的负面影响,坦言相对。在地方为官时,苏东坡的黄金时期,不断地在接地气做好事。少了内耗,正如作者所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总比在京师为官时对国家的贡献大。”杭州任通判时,他疏浚西湖;用公款加自助,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除此之外,为了解决饥馑威胁,他提出了赈灾的预防措施,可惜朝廷无动于衷,最终百姓受难。徐州太守时,他筑堤抗洪,与士卒百姓一同抢救城池,后修建“黄楼”以纪念。黄州任团练副史时,虽身份低微,但捐自己的银两与百姓,以改善耕作工具;设立学堂,组织文化活动。广州为官时,实权有限,因其才华,总会受到各方太守名士的垂爱。期间运用人际关系,多次写信给熟人地方官,给出一些建议和方案,比如如何解决城中百姓用水问题,伐竹饮水工程。
自被贬到黄州后,苏东坡基本已无实权,重心开始往生活和精神上倾斜。穷乡僻壤处,无医药,他便自行研究医书药丸,救治自身和他人。在黄州,他住寺庙,与和尚同食同宿,平日探胜、散步;自建农舍,种田养瓜果,做美食“东坡肉”,酿酒,过农夫生活。日子过得像是《田耕记》中的一样,他的性情像个孩子,精神上向往陶渊明。在广州和儋州时,他同样自建陋室,了解当地民俗,与他人聊天,无论身份贵贱。例如他对其弟所言:“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这段话读来甚为感动:这次到海南岛,以身体的折磨加之于老年人身上,这才是流放。据苏东坡说,在岛上可以说要什么没有什么。他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唯有一幸,无甚瘴也。”但是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却不许他失去人生的快乐。林语堂说:“他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