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可避免地给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如滑冰、芭蕾和画画。周边其他孩子也几乎都参加了兴趣班,因此,“鸡娃”(Overscheduled)这个说法就此产生了。对于兴趣班,我有许多迷思,并与同为家长的朋友进行过不少讨论。例如,如何选择兴趣班、参加哪些阶段的兴趣班、是否需要参加考级和比赛、如何判断孩子的兴趣天赋、是否应该坚持或停止兴趣班等等。
因此,《一激到底》这本针对将近100个美国家庭进行的关于“兴趣班”主题的社会学调查立刻吸引了我。该书由希拉里·弗里德曼撰写,她是一位先后毕业于哈佛、剑桥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美国社会学家和教育研究学者。在调查中,她将兴趣班分为脑力、艺术和运动三大类,并以国际象棋、舞蹈和足球作为代表活动。同时,该书选取了不同地区的学生和兴趣班机构进行对比,并综合了田野观察、成人访谈和儿童访谈三个方面的发现。可以说,这是一项非常扎实的调查研究,从中反映了不少普遍性问题。
在《不平等的童年》到《一激到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越来越重视。在《一激到底》的导论中,提到了一本对我个人育儿观影响挺大的书——《不平等的童年》。该书考察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在家和在校的生活,证实了父母的社会地位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冲击。书中提到了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被兴趣班占满时间的情况,虽然这样可以收获一些能力、技能和优势,但也会丧失一些自由的时间安排、独立处理问题的自主性以及“街头智慧“的社交能力。
《一激到底》可以被看作是对《不平等的童年》的进一步研究,聚焦在践行“协作培养“的中产阶级,透过孩子们参与的课外兴趣活动,揭开父母对“竞争精神”的重视。这也就回答了我的疑问:在不得不参与兴趣班的环境下,我们希望孩子能从中收获什么。
在一系列调查和访谈之后,作者认为,家长期望孩子通过兴趣班相关的竞争性活动,收获“童年竞争资本”;这种“资本”可以归纳为5种能力,包括内化获胜的重要性、学会走出失败、学会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学会在高压环境下获得成功,以及坦然地在公共场合接受他人的评判。大多被调查的家长们并不希望孩子走专才路线,也没有期待孩子到达某项技能的金字塔尖,更没有让孩子未来以此谋生的想法。这些家长们期望通过兴趣班以及相关的竞争性活动,能够为孩子的未来带来优势,包括进入“好学校”的特长、压力下的良好心态和时间管理,以及提前适应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
但是,童年竞争资本折射出的是家长在现实生存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焦虑。说到底,家长是从自己理解的未来出发,让孩子在未来少一些焦虑、困难和失败。尽管带着孩子奔波于兴趣班或各种比赛很考验家长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但大概能从《一激到底》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让家长们继续坚持的理由,以在功利性收获和非功利性娱乐之间达到某种平衡。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