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李玫瑾老师是一位资深的刑事犯罪心理专家,她通过与众多犯罪人员的心理访谈,对他们的过往进行了深入了解。这本书其实是由不同的小文章和刑事案例组成的,其中穿插了各种心理教育的观点。尽管有些观点可能存在老师的年代和背景的局限性,但仍然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作者指出,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在三四十岁时突然养成的,而是早在人生的前六年就已经决定了。最重要的是0-3岁,这个时期需要培养孩子的情感,并构建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父母要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给予他们真正的爱。建立了亲情的依赖基础后,3-6岁就是培养孩子性格的关键时期,可以为孩子制定规矩和边界。6-18岁是培养孩子能力的阶段,而18岁以后,父母则应该学会放手。
对于前六年频繁更换主要抚养人的孩子来说,对他们来说并不利。这些孩子无法建立稳定的依赖关系,在其他人进行教育时,由于缺乏亲情依赖的基础,他们可能只出于大人的武力值而服从,而在青春期后可能会表现出严重的逆反心理。最糟糕的情况就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少照顾他们,直到青春期才开始与他们相处,这样的父母和子女之间通常难以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本质而言,哺乳期的亲密接触和了解孩子是非常关键的时刻,但现在许多父母出于自己的休息需求而不愿亲自照顾孩子,如果在婴儿期就不愿意了解孩子,那么后续的教育又如何进行呢?
谈及心理抚养时,既不可以忽视孩子的需要,使他们变成缺乏爱的冷漠之人(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很多残忍无情的杀人犯案),也不能过分溺爱,使他们无法面对挫折和接受批评(这种情况导致了很多因小事而起杀心的人)。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比如体力上的困难(作者建议在6岁之前培养孩子的体育锻炼),同时在3-6岁时设定一些规则(不打骂,等孩子冷静下来后可以尝试与他们讲道理,最好由主要抚养人来管教,其他人最好不要干预),培养孩子的耐心等等。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对于孩子成长的深度思考,也让我对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心理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