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爱珠女士在《水源食堂》中通过“吃”的主题,展现了阿嬷、妈妈和自己三代人之间共同的记忆。她认为,一道菜在三代人中的传承,可以成为一种温暖的庇护所,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归属感。
在洪爱珠女士的笔下,食物不仅仅是与生命相关,也与死亡相关。食物将生与死连接在一起,生意味着活力和繁荣,而死则意味着散逸和遗忘。她通过食物展现了生与死的真实面貌。
这本书并非只是描述食物,更是对“慢”的容忍、接纳和追求的展示。每道菜从选材到烹饪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洪爱珠女士对自己喜欢的冰勺和铁锅付之以极高的重视,并愿意了解每道菜背后的故事。她还描绘了做拜拜时的禁忌。这些展示了她对“慢”的追求,她通过这种方式试图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保持距离。
我一直向往港澳台地区,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对当地店招的喜爱。当地店招和其他元素一起形成了独特而古老的街景,这与时代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认为,时代的发展似乎无法与一些古老的事物共存。
在阅读《水源食堂》时,我感受到了对“慢”和“老”的珍惜,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听到的一句话,“我们需要一杯奶茶在多快的时间里被送到手中”。同时,最近对预制菜的讨论也引发了一种反调意识的兴起。电子支付、外卖以及快速基建等现象实际上是对人力的压榨。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卑鄙的。虽然我享受着现代便利,但我也对曾经互联网稀缺的时代、纸质票据以及老旧而复古的公共设施感到一些遗憾。
有时我们都很着急,但我们能够根据洪爱珠女士描绘的节奏时钟进行调整,稍微喘口气,这是一件很平缓心情的事情。洪爱珠女士的文字经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与《俗女养成记》中的场景重叠,让我渴望能够生活在那样的街巷中,感受时光的流转,感受生命的成长。
然而,老旧也意味着需要被丢弃。阿嬷和妈妈为了张罗一大家子的菜式而辛苦劳作。阿嬷嫁到远方后,进门时脚踩着洁白的高跟鞋,但在泥土中陷下去,开始了她在农村艰苦奋斗的历程。少女时期的妈妈为了一盘炒猪肺,需要冲洗四个钟头直到猪肺变白才能安心品尝。而阿公和父亲几乎没有在全书中出现,即使偶尔出现的蔡叔公也是一个需要被人伺候的公子哥儿。蔡叔公生了十五个孩子,假如按照一夫一妻制来看,想像一下妻子大半辈子都在怀孕生孩子,实在令人感到恐怖。
我发现,对于缺乏想象力的人,可能无法真正领悟这本书(尤其是我自己)。再加上我与作者没有相同的亲缘关系对于书中的许多情景和感情,我在理论上理解,但在感受上却总觉得隔了一层,好像还差点什么,无法被感动或共鸣。对于我来说,我对童年记忆的回忆好像变得陌生了,我无法分清是遗忘了一些,还是根本就没有这些记忆。这是我个人的问题,非常可惜。
但我可以得出共识的是,洪爱珠女士的笔触和风格非常好。她的寻食路线是老派的,她的语言用词也是老派而考究的。书中有许多巧妙的通感和比喻,这种文字让我特别喜欢,感觉就像小时候读儿童文学,刚开始接触文学一样。可以说,写吃、写生活、写人生的作者都散发着温和的气质,即使通过食物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不会显得“为赋新词强说愁”。
只是,就像品尝美食吃多了容易腻,阅读太过静谧的文字也容易疲惫无感(尤其是对我个人而言)。在接近结尾时,我的阅读体验并不是很好,可能也是因为拖得太久了。对我来说,读一本书最好还是在一周内完成,这是精神食粮的最佳赏味期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