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我一周的阅读中给予了我深刻的启发。与此同时,与我所学的社会学和对社会分层和流动的认知逐步建立起来,这本书可以说是我最近读过最有启发性的社会科学作品之一。我将在此以书评的形式记录下我在阅读中的感悟。
在阅读中,我做了很多摘录,并在心里做了很多感言和笔记。尽管我没有记录下具体的章节和页码,只能通过书评的形式表达我的读书笔记式的感想。
这本书提到了弗洛伊德对忧郁的图解,让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通过接受我所排斥的自我身份的惩罚来逃避某种方式。从我试图逃离却仍然深深扎根的事物中可以看出,它们仍然是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当我们离开家庭和以前的世界,然后“重回”父母身边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抽离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我们新加入的世界中,这种抽离感都会随之而来。这种抽离感和逃离后仍然被宣判属于原本的世界的宿命感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吗?这种对拉扯的深入描写很少在其他书籍中出现,而这正是我青春期痛苦的根源。我明白,我所进入的学校,接触到的人群和文化与我成长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是相矛盾的。从表面上看,这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之间的矛盾,但其根源是经济基础。在我所在的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得比较好,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很大的鸿沟,周围的农村孩子都上城里的私立学校。但是,为什么我们仍然感到一种撕裂感?从衣食住行到消费观念,无论我们是飞出去还是飞回来,为什么我们都不愿意降落?我们甚至进行着自认为必要的伪装,试图融入一个看起来更高层次的社会,然而我们仍然被阶层制度所束缚。在青春期,对于我们这样无能为力的人来说,对于命运所拥有的无法改变的开局,我们能做的就只能是发泄一点愤怒和憎恨,正如本书中所写的。
这本书是我某门专业课上的老师推荐的,他在第一节课上以自己的经历来说明社会层级和流动的现实和对每个人普遍适用的。有一度,我很想问他,当你读了这么多社会科学和经济的书,了解了福柯、布尔迪厄、马克思等人的理论之后,得知这个黑暗世界运转不休、阶级分层永不可推翻的残酷真相后,你如何与自己的“故乡”和无能为力和解?“公平”和“平等”只是获利阶层的美丽谎言,但却不断被一群人所信仰和捍卫。这是社会的自我欺骗还是自我修复?
然而,我一直没有问出口,因为我觉得答案可能已经埋藏在我的心中。这本书可以安慰我。我明白社会只是一个冷酷的机器,它会用情感来欺骗我们,但实际上只是追求利益。这是否可以减轻一部分失望和悲观呢?
这本书提到了尊严是一种脆弱而缺乏自信的情绪,需要一些真实的证明和保证。另外,母亲对移民工人,尤其是“阿拉伯人”的恶意蔑视,是否是一种通过贬低比她更悲惨的人来获得优越感的方式,对一个总是感到自己地位卑微的社会成员来说?优越感是人性中一种可怕的东西,但又是不可或缺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傲慢和贬低背后是对自我身份价值的再度确认,尽管这是个人化的方式,仿佛是另一种卑微的自我肯定。在许多社会语境中,这种贬低无疑是适用的,它是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在社会阶层固化的情况下维持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信念感。
我必须坦诚地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的“尊重需求”我已经缺乏。在大学中,我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很多空虚和不安。我在一种傲慢的小资环境中度过了六年时间,学会了明哲保身和自我伪装。然而,当我来到一所中部普通的公立学校后,这些都失去了意义。几乎是应激性的,曾经的自卑转变成了一种明知无用的优越感,我试图通过经济上的轻视来肯定自己的存在。但是,效果微乎其微,反而带来了无限的痛苦。这是社会学可以解释但无法抚平的,人性中劣根本能的一部分。最近,我痛苦地挣扎的是,为什么我看起来比我所遇见的大学同学拥有的更多,但我却更不幸福?是因为她们所处的整体社会环境在宏观上低于我的所以没有植入自卑的基因,还是因为一些思维观念的未成形(比如对阶级社会的基本认识)和思维的局限(如对正常家庭对待男女的态度)而简单快乐地坚守。
这本书还讨论了阶级冲突、反抗和同性的问题,并以非常真诚的方式“将自己作为方法”。关于阶级冲突和革命的部分太学术化了,让我云里雾里不求甚解。关于同性的部分,我非常能够感同身受,因为我能感受到社会对同性恋的贬抑和医学上的病理化。但由于我的经验和见识的限制,无法延伸出更多的思维触角。在阅读这本书的其他读者的书评中,我可以看到有些人在社会的同温层中成长,因此对作者的自我坦白无感。但我真的能够看出书中的眼泪,也很欣赏作者从痛苦中提取出了社会上的普遍哲思。尽管社会结构安排恶意,机会也只是“结构的位移”,但很多逻辑得到了理顺,我明白痛苦并不意味着命运的空洞,也不是毫无意义的。这对我是一种启发和抚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