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第一篇“世间已无陈金芳”时,我突然思考了一个问题:如果我在大学期间读到这本书,会不会减少我的虚荣心?但是假如没有虚荣心,我会变成现在的我吗?
客观地说,第一章的陈金芳让我深受触动。我能够感受到她身上那种只能依靠自己的无助感、乡下人对美和时髦的渴望感以及对无法拥有的羞耻感。这里的羞耻感是指由于“土”和贫穷而只能在自身上寻找原因批判自己的羞耻感。因此,我也很容易理解陈金芳通过自己和“胆大”换来的陈予倩。
主人公看到陈金芳在教室被孤立、在角落睡觉、在街上被豁子打、被打时门口的店铺上有着“精品”和“时尚”的广告、在产业园三层小楼玻璃上被贴上封条、在麦子店老旧小区躲避自杀、在医院门口被警察带走……还有一系列的冲突场面,比如两次“血迹”、多个前后对比、几次小提琴演奏……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简直是炉火纯青(当然,这也是因为我对协作技巧了解较少),这让我在阅读时经常会在脑海中闪现之前的情节。
陈金芳的形象非常丰满,而主人公的形象则是一个常见的见过北京土著文化混混。主人公对陈金芳的渴望也是陈金芳对“美好”的追求(毕竟拥有青春期拉琴和听琴的轻松,爱上主人公也不足为奇),在篇章中看起来有点像陈金芳的终极追求。就好像那个又胖又丑的乡下姑娘终于变得富有并且美丽,年轻时拉小提琴的高中男同学终于为自己拉了一曲生日快乐。
毫不意外的是,主人公这时感受到了“羞耻感”。这种“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嘲讽,又像是陈金芳曾多次没有说出来的话。
有趣的是,阅读时我并没有多少感受要写下来,而是在第二篇“地球之眼”中有了下笔的冲动。我在思考,如果在大学时代读这本书,陈金芳的“代价”会不会影响到一些女孩,或者说影响到少男少女的虚荣心。
纯属瞎说,与石一枫相比,张忌在我这个读者身上还是占有北京人的优势。两个故事都很好,一个读起来更加引人入胜,一个则更有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