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维勒曼的人生假设探讨了两种极端情况下的人生轨迹。第一种人生从艰苦的起点开始,但却有一个向上的趋势。一个人在童年时期贫穷,青年时期遭遇困境,刚成年时不断挣扎,饱受挫折。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最终迎来了成功,感到满足,并享有平静的退休生活。第二种人生的起点相对较高,但却逐渐下滑。童年和青年期很幸福,成年早期取得了许多胜利,备受褒奖。然而,在中年时期,他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最终导致了晚年的痛苦和失意。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两种人生可能会经历相同数量的顺境和逆境。然而,大多数人更希望拥有第一种人生,即从中后期开始逐渐转好的人生。因为我们更愿意看到一个成长的故事,从年轻时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最终成为更好的人。
我们将美好的期许寄托于明天,期待人生越变越好。每个人都会老去,但我们更希望老去时能够保持优雅、体面和如愿以偿的状态。丹尼尔·J·列维廷的《最好的晚年》为我们提供了实际可行的建议,让我们在晚年保持思维的活跃,不需佝偻、蹒跚地面对老去,而是可以享受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除了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我认为这本书对年轻人最有帮助的是让他们预先了解老年时可能会发生的变化,以便更好地享受当下的生活。
首先,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提升自己。这个观念解放我们,摆脱了"三岁看老"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人格是可以塑造的,我们不必让遗传、环境和机会因素左右我们的人生。就像哈兰·山德士七年级辍学,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不断地转换工作,尝试了许多不同的职业,直到62岁时构想了特许经营餐厅——肯德基。相信我,没有哪个生命阶段优于其他阶段。即使年过八旬,人们仍然可以学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互动。
其次,如果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童年的经历,那就要保护和培养身边年轻人的生活。孩子们天生需要与父母建立身体和情感上的联系。通过思考童年经历对自己的影响,我们可以预测自己的结果,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减缓类似童年经历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帮助和关心周围的年轻人,让他们减少类似自己童年的负面经历。
第三,记忆与衰老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紧密。我们只能记住事情或事实的零星片段,然后大脑会根据逻辑来猜测和填补缺失的信息。因此,我们的记忆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到了一定年龄后,我们可能会经历记忆的小小缺失,但这并不意味着立即变老。通过不断重复、把玩某物、探索新事物,我们可以留下与某个概念、经验或技能相关的多个痕迹,从而增加回忆起该记忆点的可能性,以及更准确迅速地回忆起来的能力。
第四,与人互动是我们能够用大脑进行的最复杂的事情之一。与他人互动时,我们需要解读他们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调,并试图运用同理心、同情心以及逻辑思维来理解和回应。这需要进行各种高级认知操作。
第五,不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仇恨和愤怒上。无论在什么年龄阶段,生活的智慧永远是忘却委屈。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都不要让仇恨和愤怒占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六,学会感恩自己已经拥有的事物。这是一种激励性的练习,可以引导我们的大脑化学机制朝着更积极的情绪方向发展。生活是一段收集信息、结交新朋友、向导师或老师请教并学习新技能的旅程。学会感恩生活中的一切,就像回味早餐咖啡的味道,或欣赏透过窗户射进的阳光一样简单。
最后,愿我们都能够拥有美好的晚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精美。每个人都无法逃避面对死亡,当我们到达生命的尽头时,我们会反思有哪些未了心愿。如果有,那么现在就开始行动吧,不要让年龄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如阿内丝·尼恩所说:“生命的长度与一个人的勇气成正比。”通过丰富自己的生活,参与在线课程、学习慕课、参加读书会、做医院志愿者等等,我们可以获得这种勇气。即使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厚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