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热衷于阅读。虽然有几年阅读量寥寥,但这些年重拾阅读,在工作和照顾孩子之余,抽出时间读书。每年读二十几本书,还是有一些自鸣得意的。然而,读过却记不住、读得慢、知道做不到、读后没收获等问题,让我很苦恼。直到读完李小墨的《海绵阅读法》,我才意识到自己在读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果说以前读书是只见树木,那么读完这本书后,我终于明白如何去见书籍的森林,如何全面了解并有效地利用所读之书。
《海绵阅读法》的精髓在于如何吸收一本书的精华,不刻意追求速度,更注重提高阅读吸收率。通过读书实现爆发式成长,全面提升七大能力:高效做读书笔记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阅读速度的能力、阅读不同书籍的能力、建立知识体系的能力、让读书有用的能力以及长期坚持稳定阅读的能力。
大概每一位爱读书之人都希望提升这些能力。为实现这些目标,作者逻辑清晰地论述了这七个方面,既有例证,又引经据典。她结合了自身的体验和感受,还引用了名人事迹,使该书既有理论性又具有文学性。读过之后,我深感收获良多,并可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从而逐个击破我的读书陋习,建立起更有效的阅读方法。
做笔记是许多人都有的习惯,我也不例外。我总是边读边画,但作者却要求做三个层次的笔记。第一层是局部碎片化笔记,包括阅读动机、核心概念、金句、故事、疑问等九个方面。第一次读时进行记录。第二层是做思维导图,建立起整本书的框架,便于理解、记忆和索引,并给出了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第三层就是结构内化的笔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读书文章,通过输出达到真正的理解与内化。这样读虽然慢,但读一本内化一本,收获会很大。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只读书而不思考,只会越来越迷惘。“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就需要在读书时多加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包括想法的产生、判断和整理三个阶段。提出问题时既要针对自己,也要考虑作者的观点。然后对事实和观点进行核查、思考和判断,无论是认同还是否定,都能进一步加深理解。最后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地练习。
想读快是爱读书之人都有的想法,作者总结了五个影响阅读速度的原因:阅读障碍、必须通读、积累不够、无法专注、时间精力管理不当。并针对这五个方面给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然而,对作者而言,读书并非一定要追求速度,对不同的书籍应该采用不同的精度和速度。
早些年,我的阅读几乎只停留在文学作品,觉得认知类图书都过于功利,不屑于阅读。大概六、七年前,我开始涉足认知、社科、哲学等各类图书,自己的眼界和思想不断被拓宽。而作者也在本书中给出了不同种类书籍对读者的作用以及阅读的方法,这对我而言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取某方面的认知。如果想弄清楚某个领域的问题,可以进行主题阅读。作者非常详细地给出了一个操作步骤,从圈定主题到海选书籍再到筛选书单,全方位指导了推进和注意事项。这让我有着非常强烈的收获感,也明白了如何通过阅读深入一个领域。
然而,读过一本书后不能只是感慨一句“这书真好”就把它束之高阁,而是要尽可能地让它们有用。这种有用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物质层面。在精神层面上无需过多解释,而在物质层面上,我们可以通过做读书自媒体、写书评稿投稿、做课程甚至自己建立平台等方式将所读之书变现。这种潜在用处更新了我对读书的认知,也拓宽了我的眼界。由于有了这些潜在的用途,我对读书也有了更大的动力和激励。
然而,最关键的能力是读书的长期持续和稳定。只有先有“读”这个行动,接着才能提升一系列的能力。作者通过分析养成习惯的生理机制和心理因素,并给出了建立这种习惯的方法。如每天固定时间阅读、降低每天阅读数量的要求、及时奖励与惩罚等都可以帮助我们养成阅读的习惯。
总之,这本书是一本关于阅读方法的整合型书籍。我以前读过《快速阅读》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但收获并不大。而作者在这本书中对前人的总结、整理与提升,使我明白了今后阅读之路如何走,并下定决心按照书中的方法去阅读。感谢和这本书的相遇,期待着自己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