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准备看这本书,腰封上扑面而来的跨阶级气息让我感受到布尔迪厄浓浓的向上爬的气息;书名让我想起王力宏那首很出名的歌曲:
远离家乡,不胜唏嘘,繁华成秋叶,而我却像落叶归根坠在你身边;
但是随着开始读,一大段一大段的对自己家乡对自己亲人的繁复生活的罗列,似乎就在我眼前。那么繁重的劳动,加上日复一日的重复的煎熬,还有原本就没有得到的足够的职业训练,让作者的父母只知道低头做事,只能茫然无所从地选择那种单调耗人的工作,在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的情绪袭来的时候,他们(他)能选择的也不是报团取暖,而是纵情于身体,感官的刺激,对这些放纵之后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完全不想不念。我不知道是不是现代社会也有一些玩家心态的人是这样做的,但是说实话,从我的视角看,这种玩家,并不是好的玩家,没有客观分析出什么是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只是蒙着眼睛往前走,过一天算一天。
作者最开始在描述自己祖父母还有父母的状态的时候,我还没有那么强的代入感,但随着对自己生活和心境的展开,很多个时刻。我都感受到了彻头彻尾的无序,无语,无情,无助,在描述到自己曾经在班里边是一种怎样的异类的存在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最近很流行的唯心主义。
难道,我,看到的只是,我自己吗?
我自己也是从很小的地方到城市里读书,会有很多无所适从。但是也没有那么没抓没挠地,想要完全摆脱自己身份的无助与自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总能找到和自己相似的,有点同频的人一起做事。
有几段我还蛮有触动的:
“我难道不是正通过另一种方式,接受着我所排斥的自我身份的惩罚吗?这身份一直在我体内存活着,它就是我身体的组成部分。那些我曾经试图逃离的东西,仍然作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延续着。”这种漂亮而有力的说法来描述,就是一种“分裂的习性”所引起的忧郁。
奇怪的是,当我们试图超越,或者至少是安抚这种情绪时,原本分散而隐蔽的不安感反而会不可抑制的浮现出来,忧郁感也会倍加强烈。
"刚刚开始沉浸在文化、文学、哲学的世界中,兴奋不已,无暇思考自己为什么有机会得到这一切。相反,我对于父母的身份满怀怨恨,而不是将不满投射在我所期望可以对话的那些人身上,我对父母的态度与我的一些同学们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完全不同。家庭,让我第一次走上了人生的上坡路,但年少的我并未试图理解父母的生活,更没有试图探寻他们的真实生活具有何种政治意义。如果我算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话,那么我应该承认,我之所以在求学期间认同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左派思想,只是因为我想通过这种方式美化工人阶级、将其看作一个神秘的群体,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当时的我认为父母的生活方式应该受到批判。”
“个体归属的实现和个体的转变、个体身份的建立和对这一身份的反抗,对我来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重叠、相互对抗并牵制的。于是最初的社会身份认同(将自己看作自己)突然受到身份抗拒的影响,这种身份抗拒不断地从我们所拒绝接受的身份中获得能量。”----如果从易经角度来看的话,就是某种能量的流转不太足够,这种抗拒,其实也可以作为一种能量。
他当年从一名承担家庭责任的长子,直接过渡为一位丈夫和父亲。这应该让人难以承受吧。他应该很难接受自己今后的生活将永远被家庭责任所束缚吧。于是,放纵的行为(这一表达方式的消极内涵并不能包含它所有复杂的意义)成为让他透口气、找点乐子的方式。当然,这样的行为在每天忙着照看孩子的母亲看来是绝不能想象和接受的。再说,父亲永远不会容忍母亲去咖啡馆寻乐,更别说夜不归宿了(他会杀掉她——在砸烂家里的一切之后!)----作者的这些经历,也直接催生了后边他对自己父亲的厌恶,以及对自己性别的一些模糊。
最后我很迷惑的点是,作者带着如此深刻的痛苦回忆一步一步走出家乡,走向更大更宽广的世界,其中有没有什么美丽的,美好的回忆?世界上几个很珍贵的情谊,友情爱情亲情有没有什么时刻是让他感受到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是不是伟大都是由痛苦催生出的呢?这个世界那么大,如果没有方向,没有爱,该怎么活着呢?或许我应该看一些他的别的传记性的的文章来回答这个问题。
即使故乡给你带来了很多痛苦,但已经是你血脉里的一部分了。我们经历的很多人和事,都会变成塑造我们人格的一部分,这些人,这些事,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不知道我这个中庸学派会不会有什么时候不站在这个角度看问题,而是把观点表达地更加激烈更加鲜明。
感谢作者以自己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赤果果地叙述出自己曾经经历的人和事,非常透彻,灌顶。一步步穿越人群,走出自己的路,是尔等所膜拜的。
家庭教育的痛苦一边会滋生出很多痛苦,一边也会给人很多向前的动力,这就是家,这个小组织的奇妙之处吧,有些人,会觉醒,有些人,会路径依赖地走着。谁能说得清哪个是好的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