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很像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时时处处要和老板争工资,争权利。”我还真没说错,大小姐其实才是从地主土豪阶级转为资产阶级了,她的想法还是佣人要本分忠心,其实跟老板争工资争权利正是新中国共产主义的思想,工农当家作主,就该跟资本家争工资争权利啊!你工人爷爷来啦!!难怪他们一家要润,旧的社会一去不返啦!
灭绝人性?“高半城”跟“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也差不多了。富贵有闲的背后大小姐可能觉得是列祖列宗所积,“两三百年的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大树到了解放却终于被连根拔起”“杭州城屈指可数的大家族”云云。她也不会究其佣人们可悲可叹生活的根源,自然在她的角度后来遭遇的是非常灭绝人性的。而大部分人还在可怜同情大小姐,试想你如果回到那年代百分之九九只能当大小姐的佣人,而不是大小姐本人!!土改了你才有自己的田地啊!!大小姐一直包括润去外国了也是站在地主阶级的。富贵了才有闲有情调啊,背后是大量的土地兼并,有力者无田可耕。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有“高半城”这名号被剥削的农民百姓是怎样的,大小姐大概从来没想过。桂花糖那里其实就已经不可思议了,为了一块糖而如此费工费时,穷苦人家糖可是稀罕物。结婚时候那架势,想起之前博主分析过古人不喜欢女儿的原因,因为给女儿嫁妆就相当于一次分家。所以主人不喜欢生女儿而多次分家。
其实高女士开头的发言显然还是从地主阶级角度出发的,是大户人家没错,就是地主阶级。要求佣人忠心耿耿就是从主人角度出发的。现在的保姆是平等雇佣关系,当然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行了。小偷小摸是个人道德和职业素养问题。除了忠于祖国,孝敬父母,其他人没啥好忠的。虽说本书讲的都是富贵有闲的生活,地主阶级看着都很和气亲善,但是别就只看这些啊,偌大的家私地产都是佃户供的,主人之间描述的都是好好先生的模样。不事生产的父亲像个冤大头一样被骗钱,其他房里关于家里的收入怎么赚来的,她大小姐从来没有想过。下头账房、收租的、一层层下去就不知道农民底层要面对的是怎样的嘴脸和行为了。高女士描写的还是上流社会之间的平和安详,所以对待佣人们有同情怜悯。真正底层人民的生活她并没有关注。
特别是这书的部分拥趸者,有些言论很过分,说穷人翻身为大恶。那么新中国是万恶喽,广大穷人翻身,你太看不过了。怎么你是爱新觉罗,所以这么恨吗?还是曾经是地主还是资本家了?如果你是穷人,那么是心甘情愿穷一辈子,子子孙孙永远受穷,才对得起所谓“本分”?富人就该永远一直富?穷人就该一直受穷?如果你本身没富到哪去,也不过只是个普通人,那你才是又蠢又坏!
其实革命运动是失败的,都还回去了,依然过得比普通人要好得多,政治思想真的很难改变,压根不信共产党,压根不认同。虽然一切财产基本如前,还是把润出去,当作是胜利。其实在外国过得又有多好?弟弟后来很难说吧!亚裔歧视怎么面对呢?即使在现在西方社会可以不断叠buff的时代,什么黑人、女性、LGBT各种buff各种政治正确,但是只要你是亚裔就血槽清空,亚裔就是最大的debuff,润出去了得亏是“山居”起来,要是出门工作生活学习那种亚裔歧视就能心平气和的接受了?一开始就不认同共产主义的理念,装得对普通百姓这么和气亲热,自己洗衣服,吃工人阶级的烧饼大饼,又怎样呢?而且高女士还用了一个形容流露出她的真实想法“叫贫苦人家的老年人大妈大伯,好像很看得起他们的样子”就蛮膈应的,本质上就是看不起穷人。怎么身为大小姐、小少爷理应看不起穷人,没钱、没身份没学问的穷人理应被看不起是吧。文中被她提的高高的都是差不多身份地位的,尤其提到钱学森的父亲,真是一口一个尊称,每次提起都要隆重介绍下这是钱学森的父亲,跟我家关系很好,跟提起穷人的态度完全不同。高女士的地主思想一直没变过。我一直觉得那场运动完全失败的,不是过程中矫枉过正,而是完全被利用了针对错了对象吧。如果成功的话,现在不会仍有买办。
又在说便宜话了,找奶妈辛苦,还是自己奶孩子辛苦啊,现在的妇女也要一边带孩子一边做家务一边上班挣钱,照顾老的照顾小的,涨奶堵奶的痛苦跟找奶妈的辛苦怎么能比较!高女士实在是少数幸福的妇女了,身在富贵之家,嫁了个待她体贴的老公,没有公婆管着,太婆向来是对孙辈疼爱的。尤其是这种轻轻松松出生的起跑线就在普通人终身奋斗的终点线的人最爱说便宜话!!普通人更没有讲究的办法避孕,还不是接二连三的生,哪个旧时代的妇女少受生育的苦了。人家还没有专业助产士、私人医生、高级病房、高端看护呢。
Wg期间的遭遇的确苦,现在的人经历这些也会心寒彻骨,生无可恋。难怪后来平反了日子好了又宽裕了第一想法还是早脱身为妙。这场运动是惨败的,只便宜了浑水摸鱼的人,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却做了,真正该打倒的人说不定还乘势起来了!唉!
可是阿肆老太说的没错啊,现在是低人一等,很快就平起平坐,再马上就要趾高气扬了!何况他们前几十年一直是如此高高在上的。革命的失败不仅在于过程和结果,开头就是错的,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除非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真的从广大群众出发体味到解放穷人的必要性,他们自己愿意相信共产主义,否则怎么批都没用的。强迫别人做不愿意的事只会适得其反。何况阶级立场不同很难真正共情,人都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所以我现在想想注定一败涂地,一塌糊涂,还让有心之人趁机利用,把水越搅越混。就像现在很多人也是笑贫不笑娼,很多人都是资产阶级的想法,明明自己是无产阶级还要用个资产阶级的说法定义自己为中产阶级,请问是掌握了什么生产资料?改变成年人的思想是很难的,或许只能从教育入手。作者一家早早有了摄像机、冰箱,在当时这生活质量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好了吧。
不同阶级的人真的不能共情,那些能理解底层人民的阶级得利者愿意帮助底层百姓,真的算是伟人。高女士甚至对日军侵华的抗日战争只有最初在杭州躲在青年会的那一段经历有印象,就那一点点笔墨,可见实在对她没甚触动,没啥影响,自己的切身利益只有最开始的性命之忧的担心而已,相比后面对wg的罄竹难书,对于抗日战争她身体上没受苦,思想灵魂上甚至毫无触动!立马去上海租界躲起来了,在白皮洋人的租界里就像个象牙塔、安乐窝,连8年抗战的苦难也感受不到。无论是军阀割据还是抗日战争、还是内战,对她来说都没有什么根本改变,没有涉及自己的根本利益,还是一样的生活质量,所以给她的震动感远远不如深刻打击她的wg,那才是真正触动了阶级利益的。其他的历史大事件几乎就是无关痛痒,只要有钱能逃到安全的地方就像桃花源似的安稳度日。军阀割据就只知道逃难,不想人民水深火热,所以连抗日战争都没有什么大篇幅大印象,都没有什么大新闻撼动人心。因为根本上自身没有受难!!心灵上思想上完全没变化!!我觉得全书下来只感觉到她的世界中心是她的大家族!!连“国”的印象都没有!!她没有“国家”这个观念。所以即使对抗日也没有所谓的国恨家仇的触动,没有所谓的爱国心。文章篇幅的多少就是她一生感受的事件的分量吧。只有她的大家族是世界中心。她的世界很小,只限于她的大家族,这是全部中心了,也是阶级利益的关系,只看到自己家,无“大家”,无“国家”。书中经常提到的“改朝换代”“毛的宝相”有一丝讽刺意味,她大概就觉得是政权易手,无家国感情,更不会体会到穷人翻身做主的新中国的意义不同。而wg她是深切体会了她的利益受损,其他历史大事件可谓是小打小闹。其他历史事件对这个“家——高门大户、大家族”都没有打击,只有解放后革到自己家才算是如梦方醒般的进入现实了。从前的生活远离人民,跟当时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比简直就是在云端在天上,是另一个世界。阶级利益不同,立场不同,感悟和体会都会不同。通篇我的感觉还是高女士离人民的生活还是很远的。面对抗日她就不会有老舍《四世同堂》之感。甚至她还是在最繁华的地方,都不用往内地逃。虽说描写了不少佣人女仆的事,但那种可怜同情并不需要她什么真正有意义的付出。
不知道如何形容,就是她也同情,但不会像革命先辈们那样去思考为什么这些人要受苦,受苦的根源是什么。她给予的同情就是她给的钱财她送的礼物对她而言只是毛毛雨,九牛一毛的。就像《人都是要死的》安托纳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时会让人们钦佩,因为他在冒生命危险,他很勇敢。而雷蒙也慷慨、不计较财富、时间、劳苦,也冲锋陷阵,但是他是个不死人,可以活千千万万个人的生命,拥有无尽的财富,那他为他人做出的牺牲便算不了什么。大概是这种类比。我不是要对高女士吹毛求疵,像她这样好可怜同情底层的也不多,我觉得高女士已经是个好人了,我只是强调阶级不同,立场就不同。我形容不来,就是觉得高女士并不理解人民真正的苦难。
就像在描写阿肆老太那里,高女士就来了一笔:“她得到了几个被面就觉得是一笔大财富,哪知道这只是我们被抄去家产的沧海之一粟呢”其中的轻蔑和不屑,跟对女仆佣人的同情一样,都是轻飘飘的。我没有批评高女士的意思,她真的已经算个好人了。比现在的资本家、领导都要好多了。我只是说阶级不一样不能真正共情。所以他们一家的人生经历注定他们是永远理解不了共产主义的。
换个角度,如果高女士贫女出生,她的感受绝不会如此。人的成长经历和环境塑造人的思想行为。如果高女士是普通老百姓,可能会理解无产阶级。而不会抄家后调侃自己变成“无产阶级”了。我们通常只知道雷锋是做好事,可他为什么做好事,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好像他生来就是做好事的人一样。如果你了解他的经历就能明白。雷锋的父亲,参加过湖南农民运动,1938年被国民党抓去,遭到毒打致残,1944年又遭到日本侵略者毒打,伤势加重,翌年逝世。雷锋的哥哥,十二岁时外出当了童工,在繁重劳动的折磨下得了肺结核。一天,他突然昏倒在机器旁,轧伤了胳膊和手指,被解雇后又到一家印染作坊当了童工,由于劳累过度,肺病加重,又无钱医治,没几天就死去了。雷锋的弟弟也因饥饿而死,饿死家中。雷锋6岁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了他和母亲两个人。不久,雷锋的母亲因不堪地主乡贤家的“少爷”多次强奸而上吊自杀。雷锋在不到7岁时就成了孤儿。正因为雷锋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他对新社会无限热爱,对带他翻身做主的共产党无限热爱,对人民无限热爱,积极为人民服务。倘若高女士也有这番经历,她会不会拥护共产党呢?会不会批评资本家、地主呢。而且高女士显然对自己这个阶级也了解不透彻,他儿子说因为在大家庭里即使足不出户也能有见识就写出书了。真是傲慢。局限性可太明显了,跟伟大的作者相比。高女士知道自家工厂如何对待工人么?绍大怎么就弄了个18岁女工大肚子呢?女工回乡后怎么就精神失常了呢?自家的田地这么多,那些佃户生活如何?民国的苛捐杂税是出了名的重,否则不会有《春蚕三部曲》。而且在寡妇的章节里批判封建礼教,其实高女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她认识的寡妇是高门大户里的,有钱所以不用改嫁,也能过日子,是高门大户为了维持脸面所谓贞洁让寡妇守节。当时更多的穷人寡妇是自己已经不愿意再嫁,不愿再受婚姻的苦了,但是家里人为了少一张嘴吃饭,为了把女人再嫁一次再赚一份彩礼,不顾寡妇的个人意愿,强迫再嫁再转手。这种才是大多数贫穷寡妇的遭遇。祥林嫂就是被哥嫂再次强迫改嫁的,说卖掉也不为过。底层寡妇的遭遇才可悲可叹啊!甚至于奶妈的女儿死了,她为了让奶妈继续奶自己孩子,约好奶公一起瞒住奶妈,等孩子断奶再说实情。一边说自己也是当妈的,实在同情奶妈的奶水却喂养不了奶妈的孩子云云,转头就瞒了这么件大事!!奶妈亲生女人死了都可以瞒住等着自己孩子断奶再告知!最多就是送礼物送三个月工资,又如何,就是我前面说的这些钱财的代价对她来说不是代价,随手赏人的东西也就是完全无所谓的东西。
那些伟人除外,他们通过见识和学识改变,可能彻底背叛自己的阶级去帮助其他阶级解脱,所以才是伟人啊。
我觉得现在的人也很物质,或者无知?难道说看一本书只能夸好,不能有自己的不同的想法了?那还看什么书!要不就是他们无知,以为出书了的都是圣经、圣旨绝对正确的,不会有错的。不能说不好。或者就是随波逐流,一点大家都在说的政治论调就一直强调,wg这题材是个高潮点似的,有写这个的就一概归为勇敢、正确。看书都是随波逐流。还说什么“你看的不舒服就不要看啊”之类的。或者有些就是慕强慕富,看看书的标题重点,旧时代富贵人家、高门大户的故事,一个个就“虔诚”“敬畏”,准备好夸夸团角色了,各种美好滤镜也来了。这种人真是难评。现在坚持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少喽!千万别来骂我,就像评“你看不惯这书可以不看啊”的人,你看不惯这书评的人可以别看这书评啊。我可是被扣过wg余孽的帽子,我怕挨骂。
他儿子所举例的那位美国女诗人真的奇迹一般的存在。大多数作家无论男女都是需要阅历见识才能写的有深度的。毫不客气的拿萧红的著作来和山居杂忆做对比,是太不厚道了。萧红也是大地主阶级,还是官僚后代,据评论区的读者说高家还没出过中举之类的文化人。萧红的祖上是清朝做官的。人物回忆的呼兰河也有仆人佣人的形象,还有租户的。生死场还有乡间的,其他短篇还有恋爱的、资本、政治的各种题材,她本身接受教育,也有家学,更重要的是出来接触社会,更多人间百态更多革命思潮的影响,也亲身体验过更多,写的东西贴近百姓又有力量,真正的看到穷人,文字质朴不花哨但是直击人心。萧红的文章就感觉对底层人民是真切的同情,高女士也同情,但好像就是泛泛。高女士儿子所谓的因为出生在高门大户所以颇有见识的论调真是太傲慢了,就算是见识也还是大宅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层面的见识。太傲慢了。那位美国女诗人我略有耳闻真的是石破天惊一般的个例,太天才了!!
吐槽下书封,什么叫做中国特定时代的教科书,它配得上教科书?是哪方面的慕资本慕地主阶级的悠闲富贵的生活才会取个“中国特定时代教科书”的题啊。是中国开始夸赞地主、资本家了么?完全只是让我们了解到特权阶级是如何快乐,如何能在风雨飘摇的时代还过得像太
平年代一样舒心(除了真正打击到他们阶级的新中国)。我只能说这书更证明了新中国的伟大!我们三代贫农的,没钱接受教育所以没学问的,吃不起肉的,吃不起零食的,无田无地的后代,终于也能过上特权阶级当年就过的寻常生活了。我们普通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小日子还将将与“高门大户”那时的生活持平呢!嗯,还比不上她呢
!“这就很像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时时处处要和老板争工资,争权利。”我还真没说错,大小姐其实才是从地主土豪阶级转为资产阶级了,她的想法还是佣人要本分忠心,其实跟老板争工资争权利正是新中国共产主义的思想,工农当家作主,就该跟资本家争工资争权利啊!你工人爷爷来啦!!难怪他们一家要润,旧的社会一去不返啦!灭绝人性?“高半城”跟“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也差不多了。富贵有闲的背后大小姐可能觉得是列祖列宗所积,“两三百年的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大树到了解放却终于被连根拔起”“杭州城屈指可数的大家族”云云。她也不会究其佣人们可悲可叹生活的根源,自然在她的角度后来遭遇的是非常灭绝人性的。而大部分人还在可怜同情大小姐,试想你如果回到那年代百分之九九只能当大小姐的佣人,而不是大小姐本人!!土改了你才有自己的田地啊!!大小姐一直包括润去外国了也是站在地主阶级的。富贵了才有闲有情调啊,背后是大量的土地兼并,有力者无田可耕。封
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有“高半城”这名号被剥削的农民百姓是怎样的,大小姐大概从来没想过。桂花糖那里其实就已经不可思议了,为了一块糖而如此费工费时,穷苦人家糖可是稀罕物。结婚时候那架势,想起之前博主分析过古人不喜欢女儿的原因,因为给女儿嫁妆就相当于一次分家。所以主人不喜欢生女儿而多次分家。其实高女士开头的发言显然还是从地主阶级角度出发的,是大户人家没错,就是地主阶级。要求佣人忠心耿耿就是从主人角度出发的。现在的保姆是平等雇佣关系,当然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行了。小偷小摸是个人道德和职业素养问题。除了忠于祖国,孝敬父母,其他人没啥好忠的。虽说本书讲的都是富贵有闲的生活,地主阶级看着都很和气亲善,但是别就只看这些啊,偌大的家私地产都是佃户
供的,主人之间描述的都是好好先生的模样。不事生产的父亲像个冤大头一样被骗钱,其他房里关于家里的收入怎么赚来的,她大小姐从来没有想过。下头账房、收租的、一层层下去就不知道农民底层要面对的是怎样的嘴脸和行为了。高女士描写的还是上流社会之间的平和安详,所以对待佣人们有同情怜悯。真正底层人民的生活她并没有关注。特别是这书的部分拥趸者,有些言论很过分
,说穷人翻身为大恶。那么新中国是万恶喽,广大穷人翻身,你太看不过了。怎么你是爱新觉罗,所以这么恨吗?还是曾经是地主还是资本家了?如果你是穷人,那么是心甘情愿穷一辈子,子子孙孙永远受穷,才对得起所谓“本分”?富人就该永远一直富?穷人就该一直受穷?如果你本身没富到哪去,也不过只是个普通人,那你才是又蠢又坏!其实革命运动是失败的,都还回去了,依然过得比普通人要好得多,政治思想真的很难改变,压根不信共产党,压根不认同。虽然一切财产基本如前,还是把润出去,当作是胜利。其实在外国过得又有多好?弟弟后来很难说吧!亚裔歧视怎么面对呢?即使在现在西方社会可以不断叠buff的时代,什么黑人、女性、LGBT各种buff各种政治正确,但是只要你是亚裔就血槽清空,亚裔就是最大的debuff,润出去了得亏是“山居”起来,要是出门工作生活学习那种亚裔歧视就能心平气和的接受了?一开始就不认同共产主义的理念,装得对普通百姓这么和气亲热,自己洗衣服,吃工人阶级的烧饼大饼,又怎样呢?而且高女士还用了一个形容流露出她的真实想法“叫贫苦人家的老年人大妈大伯,好像很看得起他们的样子”就蛮膈应的,本质上就是看不起穷人。怎么身为大小姐、小少爷理应看不起穷人,没钱、没身份没学问的穷人理应被看不起是吧。
文中被她提的高高的都是差不多身份地位的,尤其提到钱学森的父亲,真是一口一个尊称,每次提起都要隆重介绍下这是钱学森的父亲,跟我家关系很好,跟提起穷人的态度完全不同。高女士的地主思想一直没变过。我一直觉得那场运动完全失败的,不是过程中矫枉过正,而是完全被利用了针对错了对象吧。如果成功的话,现在不会仍有买办。又在说便宜话了,找奶妈辛苦,还是自己奶孩子辛苦啊,现在的妇女也要一边带孩子一边做家务一边上班挣钱,照顾老的照顾小的,涨奶堵奶的痛苦跟找奶妈的辛苦怎么能比较!高女士实在
是少数幸福的妇女了,身在富贵之家,嫁了个待她体贴的老公,没有公婆管着,太婆向来是对孙辈疼爱的。尤其是这种轻轻松松出生的起跑线就在普通人终身奋斗的终点线的人最爱说便宜话!!普通人更没有讲究的办法避孕,还不是接二连三的生,哪个旧
时代的妇女少受生育的苦了。人家还没有专业助产士、私人医生、高级病房、高端看护呢。Wg期间的遭遇的确苦,现在的人经历这些也会心寒彻骨,生无可恋。难怪后来平反了日子好了又宽裕了第一想法还是早脱身为妙。这场运动是惨败的,只便宜了浑水摸鱼的人,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却做了,真正该打倒的人说不定还乘势起来了!唉!可是阿肆老太说的没错啊,现在是低人一等,很快就平起平坐,再马上就要趾高气扬了!何况他们前几十年一直是如此高高在上的。革命的失败不仅在于过程和结果,开头就是错的,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除非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真的从广大群众出发体味到解放穷人的必要性,他们自己愿意相信共产主义,否则怎么批都没用的。强迫别人做不愿意的事只会适得其反。何况阶级立场不同很难真正共情,人都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所以我现在想想注定一败涂地,一
塌糊涂,还让有心之人趁机利用,把水越搅越混。就像现在很多人也是笑贫不笑娼,很多人都是资产阶级的想法,明明自己是无产阶级还要用个资产阶级的说法定义自己为中产阶级,请问是掌握了什么生产资料?改变成年人的思想是很难的,或许只能从教育入手。作者一家早早有了摄像机、冰箱,在当时这生活质量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好了吧。不同阶级的人真的不能共情,那些能理解底层人民的阶级得利者愿意帮助底层百姓,真的算是伟人。高女士甚至对日军侵华的抗日战争只有最初在杭州躲在青年会的那一段经历有印象,就那一点点笔墨,可见实在对她没甚触动,没啥影响,自己的切身利益只有最开始的性命之忧的担心而已,相比后面对wg的罄竹难书,对于抗日战争她身体上没受苦,思想灵魂上甚至毫无触动!立马去上海租界躲起来了,在白皮洋人的租界里就像个象牙塔、安乐窝,连8年抗战的苦难也感受不到。无论是军阀割据还是抗日战争、还是内战,对她来说都没有什么根本改变,没有涉及自己的根本利益,还是一样的生活质量,所以给她的震动感远远不如深刻打击她的wg,那才是真正触动了阶级利益的。其他的历史大事件几乎就是无关痛痒,只要有钱能逃到安全的地方就像桃花源似的安稳度日。军阀割据就只知道逃难,不想人民水深火热,所以连抗日战争都没有什么大篇幅大印象,都没有什么大新闻撼动人心。因为根本上自身没有受难!!心灵上思想上完全没变化!!我觉得全书下来只感觉到她的世界中心是她的大家族!!连“国”的印象都没有!!她没有“国家”这个观念。所以即使对抗日也没有所谓的国恨家仇的触动,没有所谓的爱国心。文章篇幅的多少就是她一生感受的事件的分量吧。只有她的大家族是世界中心。她的世界很小,只限于她的大家族,这是全部中心了,也是阶级利益的关系,只看到自己家,无“大家”,无“国家”。书中经常提到的“改朝换代”“毛的宝相”有一丝讽刺意味,她大概就觉得是政权易手,无家国感情,更不会体会到穷人翻身做主的新中国的意义不同。而wg她是深切体会了她的利益受损,其他历史大事件可谓是小打小闹。其他历史事件对这个“家——高门大户、大家族”都没有打击,只有解放后革到自己家才算是如梦方醒般的进入现实了。从前的生活远离人民,跟
当时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比简直就是在云端在天上,是另一个世界。阶级利益不同,立场不同,感悟和体会都会不同。通篇我的感觉还是高女士离人民的生活还是很远的。面对抗日她就不会有老舍《四世同堂》之感。甚至她还是在最繁华的地方,都不用往内地逃。虽说描写了不少佣人女仆的事,但那种可怜同情并不需要她什么真正有意义的付出。不知道如何形容,就是她也同情,但不会像革命先辈们那样去思考为什么这些人要受苦,受苦的根源是什么。她给予的同情就是她给的钱财她送的礼物对她而言只是毛毛雨,九牛一毛的。就像《人都是要死的》安托纳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时会让人们钦佩,因为他在冒生命危险,他很勇敢。而雷蒙也慷慨、不计较财富
、时间、劳苦,也冲锋陷阵,但是他是个不死人,可以活千千万万个人的生命,拥有无尽的财富,那他为他人做出的牺牲便算不了什么。大概是这种类比。我不是要对高女士吹毛求疵,像她这样好可怜同情底层的也不多,我觉得高女士已经是个好人了,我只是强调阶级不同,立场就不同。我形容不来,就是觉得高女士并不理解人民真正的苦难。就像在描写阿肆老太那里,高女士就来了一笔
:“她得到了几个被面就觉得是一笔大财富,哪知道这只是我们被抄去家产的沧海之一粟呢”其中的轻蔑和不屑,跟对女仆佣人的同情一样,都是轻飘飘的。我没有批评高女士的意思,她真的已经算个好人了。比现在的资本家、领导都要好多了。我只是说阶级不一样不能真正共情。所以他们一家的人生经历注定他们是永远理解不了共产主义的。换个角度,如果高女士贫女出生,她的感受绝不会如此。人的成长经历和环境塑造人的思想行为。如果高女士是普通老百姓,可能会理解无产阶级。而不会抄家后调侃自己变成“无产阶级”了。我们通常只知道雷锋是做好事,可他为什么做好事,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好像他生来就是做好事的人一样。如果你了解他的经历就能明白。雷锋的父亲,参加过湖南农民运动,1938年被国民党抓去,遭到毒打致残,1944年又遭到日本侵略者毒打,伤势加重,翌年逝世。雷锋的哥哥,十二岁时外出当了童工,在繁重劳动的折磨下得了肺结核。一天,他突然昏倒在机器旁,轧伤了胳膊和手指,被解雇后又到一家印染作坊当了童工,由于劳累过度,肺病加重,又无钱医治,没几天就死去了。雷锋的弟弟也因饥饿而死,饿死家中。雷锋6岁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了他和母亲两个人。不久,雷锋的母亲因不堪地主乡贤家的“少爷”多次强奸而上吊自杀。雷锋在不到7岁时就成了孤儿。正因为雷锋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他对新社会无限热爱,对带他翻身做主的共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