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被《素锦的香港往事》吸引,是这个故事的外壳。一个旧上海的年轻舞女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做了一个商人的外室,生了三个孩子,后来男人抛开他们母子去了香港,女子养不起孩子就去香港寻夫。
长女为了养家去做舞女,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又匆忙上岸的故事,这多像张爱玲《半生缘》里的顾曼璐啊,从上海到香港,借谋爱来谋生,这多像《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啊。
冲着这一点,就很想看这个故事。何况故事是通过姐妹俩的书信展现的,除了日记,还有比书信更真实私密的故事载体么
还有,这个故事是作家百合写的,因为之前看过她的《百看红楼》系列作品,对作家的风格有所了解,对她讲述的这个真实的故事也就怀着一份信心和信任。
真实故事里姐姐素锦去了香港,本以为十天半月就回来,没想到因为种种原因一滞留就是20年。其间,妹妹素美揽过姐姐的三个孩子,视若己出地抚养长大。
20年间,姐妹俩写了482封书信,长达60余万字。姐姐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抠出钱来,一笔笔汇往上海;妹妹含辛茹苦出钱出力养育姐姐的三个孩子。这样的姐妹深情,尤其是妹妹对姐姐的感情世所罕见,让人感叹不已。
素锦从上海去香港的那一年,是1956年,早就不是张爱玲的上海和香港了。素锦的故事,也完全不是顾曼璐或白流苏的故事。这是一个普通女人的故事,底层百姓的生活,琐碎的柴米油盐,精细到角到分的物价,但读起来却不觉乏味。
像和最默契的朋友一起喝下午茶,絮絮叨叨着穿衣,吃食,正在发生的事,身边认识的人……不觉得无聊,反而会生出一种感动。
因为太真实了。真实就是力量。
素锦姐妹之间,姐姐少年时对妹妹,妹妹后来对姐姐,都是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但山高海深的情义也有疙疙瘩瘩的时候。
作家总结道:“中国式家庭的独有特色,家庭成员一方面重视血缘亲情互帮互助,一面因连结紧密而界限模糊,常因付出与得到不对等而心态失衡,由此生出误解与怨怼,导致恩怨交缠,成了算不清的糊涂账。”
仔细想想,哪个家庭不是如此
怎样的机缘巧合,让一个收藏家购买到这些书信,让一个作家把信里的故事展现给世人。穿过历史的烟尘,我们仿佛走进了素锦姐妹的人生,那掏心掏肺的谈话,原本是只说给最亲近的人听的。
冥冥中注定,素锦姐妹不该被历史淹没,她们不自觉地拼命书写,时光的潮水呼啸而过,她们的文字还是留下一枚小小的精巧的贝壳。
素锦姐妹虽是普通人,但受过一些教育,本身文笔也还不错。作家像织锦一样把信件织进作品里,没有选择染色,保留书信的“素”,作品的语言纤维和书信的语言纤维一样,浑然一体。
为此,作家在后记里说自己是克制的,隐忍的,憋屈的,我一句句看完全书,能感受到那种剑藏鞘中仍剑气凛然的感觉。那是清醒带来的寒气,通透带来的犀利,面对亲情背后的算计,人性皱褶里的灰垢,她却只是轻轻点一下,更多的是理解和悲悯。
文辞一如既往的雅正精粹,虽然不能像写其他文章时那样潇洒恣肆,但以诚心编织,巧起妆花,终得一匹闪光顺滑的“素锦”,既还原了故事原貌,又带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