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这是我的人生。
在没有看这本书以前,我对于鸡娃这件事是持摇摆的态度的。一方面我觉得学习确实是苦的,但是相对于人生以后要经历的苦难而言,学习又是相对轻松的,而且一分努力一分收获,它是公平的。但是另一方面,学习的路又是很长,伴随着人的一生,我现在压他压得太紧,他会不会厌烦学习,以后工作了也不想再学习,因此我又是忧虑,不想压太紧也不想放太松,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孩子应该受到适当的压力,但是与老师保持一致就行,不需要给他增加太多的压力。老师要求完成的作业完成就行,至于其他的让他自己找事情来打发(不准看手机)。毕竟压得太紧就会像书中的主人翁一样,形成忧郁症或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由于在小学与初中时期,被父母压得太狠,导致孩子养成了时时刻刻都要努力,否则就会有被别人超越的焦虑感,感受不到除了努力之外的快乐。书中有一段是描写主人翁到了美国后,与寄宿家庭的孩子带出去玩的经历,为了照顾她,那个美国女孩提议大家玩捉迷藏,主人翁却怎么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投入到这个游戏中,因为她脑子里在想着自己的代数作业还没有做。于是在焦虑中游戏结束了,美国女孩玩得很开心,主人翁却在车的后排流眼泪,因为她感觉自己感受不到除了学习以外的乐趣,别人聊的关于服饰的话题她插不上话,就像一个学习机器人一样。另外一切都依靠自己努力,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成功,即“人定胜天”而我们这些过来人,自然明白有些努力除了事在人为外,也还很需要“天公做美”,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美梦成真,光自己一个人的努力结果并不一定成功。
作者的妈妈在回忆女儿从读幼儿园到研究生毕业找到工作后这一段经历,感觉到的并不是喜悦,反而是自责。由于自己以前总要督促孩子学习,导致该好好开心的童年被补习班全部占满,孩子至今能感觉最快乐的时光是与妈妈在上学时期仅有一次的草原旅行,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可回忆的过去。在讨论到英国留学期间孩子因失眠而导致抑郁差点儿想自杀的事情,两人都深深感慨幸好那天“天公不作美”,因海上风浪太大,轮船关闭了上甲板的通道,主人翁当时就想跳海自尽的,由于不能上甲板而不能如愿。所以常说“人在高处不胜寒”,虽然孩子学习成绩是优异的,但是内心是孤独的,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的余生中她不见得会过得开心,如平凡人一般。
正是看了母女间关于成长不同阶段的一系列对话,我也对国家提倡的“关闭课外辅导班”有了更多的认识。国家需要筛选出适合做科研的人,这部分人思维较敏捷,脑子反应快,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他们所研究的领域有着非同寻常的好奇心,科研其实是很磨人的,试验常常会失败,没有好奇心的支撑是很难走下去。但是现在通过高考选拔出来的所谓“高材生”却是被家长逼出来的,他们自己可能并不喜欢现在所学习,但是因为父母觉得好所以将就为之,在学习的过程感受不到一点快乐。因此根本不适合做科研,本来就是研究未知领域,外面可没有辅导班来指导你该怎么做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但是不提倡辅导班并不意味着家长不教育孩子,我觉得即使你是没有文化的家长也可以在家指导孩子认真学习。首先是孩子每天认真记下当天的作业,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当天的作业,做作业是最好的检验孩子上课听没听讲的利器。二是要求孩子及时订正错题。家长辅导不了孩子作业,看一下上次老师批改情况总可以吧,让孩子改正错题,孩子不会的就把题目输在“抖音”里看看有没有老师教解题思路,实在不会的在作业上给老师留言,请老师指导一下,或者要求孩子第二天必须去搞清楚这道题该怎么做。三是只买一套辅导书,让孩子做题后家长根据参考答案批改,做错的题就给孩子建一个错题本,抄一抄错题。我觉得孩子要想成绩好,一方面老师要负责,认真批改作业,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家长也要配合好老师,完成作业及时订正错题。
在这一本书,主人翁与其妈妈分歧最大的对爸爸(丈夫)的看法。主人翁觉得爸爸是缺席了她的整个教育生涯的,甚至有时觉得爸爸特别自私,对她的关心不够。但是妈妈却觉得自己鸡孩子鸡了半天(想让孩子在象牙塔里工作,当当学者,平凡却稳定的过完一生),却鸡成了丈夫希望的模样(丈夫年轻时就想做与电影相关的事业,却阴差阳错的报了师范专业,不能圆梦),而之所以孩子会走上电影这条路,是在爸爸潜移默化中自我形成的观点。在书里,我看不出她自己喜欢电影与爸爸有什么关系,但是妈妈却看出,在孩子小时候,丈夫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整理书柜、带她去书店看书及去电影院欣赏优秀的电影)诱导孩子爱上看书,爱上电影,最终走上了导演及制片人道路。
其实父母的见识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特别重要。如果父母平常只关心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能是随大流,孩子即使学习成绩优异但是整体是平庸的。但是如果家长肯学习,愿意了解外面的世界和科学的发展,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长指导孩子未来发展的方向,将工作与兴趣结合,也许表面上看着苦,但孩子乐在其中,那么这也是成功。难道一定要读上清华、北大才算成功吗但清华、北大的人自我感觉快乐又有多少呢书的末尾,一位家长与妈妈拉家常时,说看了她的文章决定支持自己孩子开面包店的想法,只要孩子能喜欢不是家长人生的继续。另外主人翁妈妈也分析了自己不断鸡娃的原因,不想被老师说自己是不负责任的家长,因此老师提出的任何要求她都贯彻执行,即使老师因偏见认为孩子有多动症,妈妈就花费了好多钱送她去心理辅导班去挑小棍,以致于成年后,孩子非常抗拒做心理辅导,觉得那是骗钱的。我被老师批评时也常常很生气,觉得孩子给自己丢脸了,所以狠狠批评了他。因此在面对学习的困难时,家长还是收起面子,重点关注孩子喜欢啥,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支持他的爱好,让他在爱好中体会到成功与喜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