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学苏东坡,乃至学文言文,学中国古典文学还有何用?这是衣若芬写作《自爱自在:苏东坡的生活哲学》一书的初心。而苏东坡给友人的书信常以“倍万自爱”等语作结,这就是书名的由来。
在衣若芬看来,苏轼是个超越了时间的人,其观点和行为契合现代。因此,她以苏轼的经历为实例,分享其所思所行,希望以此陪伴读者自我认知和成长。
故而本书不是按照苏轼人生的时间轴排布,而是分为四个部分。
“自我存在”是通过苏轼的前世传说以及他的奇异梦境、对星座命理的研究等轶事来探寻苏轼对自我的认知。
“自我安顿”是苏轼对人生的体悟,特别是他如何认识和看待所处的世界。
“自我管理”是苏轼为学、为政、理财、以及居夷处困的实践。
“乐活自我”是苏轼交友、游乐、休闲、养生之道。
比较有趣的是,我们看到,在千年前的北宋,苏轼对自我的探寻,是借助了前世、星座、命理和梦境等具有神秘色彩的方向。而这一切都主要发生在他人生中年以后。如同当代一样,人们投入星座命理之类玄学,往往是因为在现实中遭遇了挫折失意,却又无法找到确切的原因和解决之道,因此从中寻求寄托,并多少了解些许确定的未来。苏轼少年成名,此后却屡遭贬谪,甚至有性命之忧,个中烦忧,差可体会。几千年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技术如何进步,最难安顿却是人心。命理这些玄而又玄之物虽是无用,但至少当时稍可令人纾解郁闷。
蹉跌之中,苏轼对人生的体悟,就当时而言可能是受佛学影响,但的确颇为接近现代人对世界的理解。在古代世界,总体来说人们认为世界在更高造物掌管之下是目的性的,因此具有确定的因果。而如书中分析,苏轼的思考方式认为随机和规律并非绝对、消解了因果,并接受毫无逻辑的答案。在我看来,这意味着抛弃了一个具有目的性的机械宇宙的观念,不强求寻找一个确定的解释,因此颇似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中对世界的荒谬的认知,肯定了随机性的存在。正因为如此,苏轼的很多诗词中的哲理境界就显得旷达。
至于后两部分主要涉及诸多分类下的具体事迹,显得散漫,这些多少可以看作前述人生体悟的实践。即苏轼如何在大半生不如意中宽慰心灵、进行创作、爱惜身体、亲近自然,并在这或喜或忧中寻找自我。
总的来说,本书是衣若芬对苏轼的解读,她认为苏轼对人生有深切的体悟和认识,他既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师,也不是林语堂所说“无可救药的乐观派”。在她看来,苏轼人生的核心就是对自己的爱,以及推之而来对他人、对世界的爱。这可谓一家之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