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体现了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分野。《经济社会的形成》从经济史角度介绍社会现实,是一本专业性的经济学入门读物。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理解经济现象,关注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国家间经济运行的关键。尽管本书回顾了微观历史,但真正精彩和核心的是宏观经济分析。
本书回顾了大萧条、黄金增长期、滞胀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衰退等关键事件。特别是对1929-1933年的大萧条的论述非常精彩。虽然财政思想和自动稳定器的观点早在李嘉图时期就有了涉及,但正如本书所述,宏观经济在大萧条之后才开始受到关注。大萧条在经济和社会结构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主权国家概念超越了政治领域,进入了经济领域。这不仅是经济学朝着政治经济学方向深入的开始,也是经济技术官僚开始发挥作用的关键时期。正是由于这个时期,“管理经济”变得可行甚至必要,才有了战后关于资本主义的讨论远远超出经济学领域的局限。
延续大萧条的分析思路,“经济社会的形成”实际上可以解读为“经济国家的形成”。在本书的第八章“欧洲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中讨论了这个问题。虽然这个章节的位置初看起来有些奇怪,放在了“大萧条”和“黄金时代”之间。但是到了20世纪上半叶,欧洲的经济社会地位变得尴尬。随着“大萧条”和国家管理经济思想的兴起,分散的欧洲各国地位不再存在。欧洲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球经济社会的前奏。美国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在现代经济中拥有优势,而欧洲国家只有通过让渡市场,由国家推动从微观到宏观的整合,才能适应管理经济的要求。而欧洲国家成功推广这一经验,正是全球经济社会的关键。
全球经济社会的形成在全球范围内达成了共识。然而,关于主权国家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全球经济社会必然要求国家经济主权的退让,对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然而,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与国家经济主权紧密相连。全球经济社会将向何处发展,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化方面早于后发国家,这个问题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首先出现。美国和欧洲的情况并不相同。金融监管的不足是“滞胀”后公共管理政策的反馈结果,但美国的经济主权仍然存在,其影响力也超越国界。欧洲国家为实现“经济社会”,主动放弃了经济主权,最终在欧债危机中暴露了国家经济主权缺失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扩散到了后发国家,2010年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也面临着这个问题。经济社会如何继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经济社会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但经济社会的终结并不难。除了技术革新,制度设计是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这正如本书的作者最后所提到的,私人和政府权力如何整合是决定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两者之间稳定有效的“并行”关系如何持续推进,是经济制度等问题所需要关注的重点。两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将不仅影响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现实问题。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