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几次,我只读到“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手机,打开短视频APP,撇开北京,撇开地坛,去找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农村该有的乐子。但就在昨天,在一个没有加班、不用洗头、不想锻炼的晚上,我发现精明的短视频软件们在四个小时内都没有推送给我新的内容了。于是我打开了一本书——《我与地坛》。
读完第一篇的过程也十分曲折,甚至可以分成1、2、3、4四个部分。
一、小人 我长在农村,小时候经常跟在妈妈后面走各种泥泞小路,这时候听得最多就是“在农村就是这样啊,走两步就是牛粪、猪粪。”如果这条路恰好是从家里到妈妈工作的卫生院,还会多出一句:“在农村就是这样啊,接触的人大多都是聋子、瞎子。”后来我也工作在农村了,发现妈妈说的“聋子”、“瞎子”并不是真的聋人和盲人,他们只是留守在家的老年人,耳朵不灵,跟他们说话需要用喊的;眼睛模糊,叫他们签字需要用手指指定位置。
我十八岁前的梦想都是离开农村,离开那时还未脱贫的小县城。后来梦想也成真了六年。我有幸考到北京的一所211大学,但因为两个错误的选择,我一路误入歧途,现在又回到了农村。
在这里生活的每一刻,我无时无刻不想着能回到城市。但技能已经磨平,心气又被压得老高,父母和我都不相信我能在外面找到一份比现在更稳定且收入更高的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我从文字中读到地坛里浮夸的琉璃、褪色的朱红、苍幽的柏树,史铁生老师坐在那里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时,我脑海里突然蹦出一句话:“这可是北京啊。”
我不由得愣愣地停下了阅读,问自己:“你知道你在想什么吗?”
“知道,有人觉得生活在北京就能治好她的一切。”
甚至我不能判断,是我本身就这么狭隘,还是长期缺乏自我调和使我变得狭隘。
我不敢再往下读了。我不愿用一种“向死而生”的精神唤醒一个卑劣的灵魂。
二、母亲 当你们看到“二”时,就知道我继续读了下去。因为太快了,不到一分钟我就能读到“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我想起我大一刚开学不久,北京要召开一个特别重要的会议,全城放了一个六、七天的长假,我与室友一起去南京玩,需要坐一晚上的火车。那是我第一次和同龄人出门旅行,自然十分激动。每每在电话里应付父母的嘱咐都嫌他们啰嗦。好几年过去了,我自己一个人走过了好多个“南京”、“北京”,我的爸爸才偶然提起,你记得你去南京的那次吗?你妈妈一整晚都没睡。
读到母亲,想起母亲,想起她的好。我遗憾自己现在还没有成为她的骄傲。我马上给自己定义了一个“有点善良,但不多”的人。
稍稍宽慰了自己后,我继续往下读。我觉得我再纠结自己的事情就显得不懂礼数了。此时此刻,整个世界似乎只需要窗外的虫鸣以及母亲无私的爱。
三、圆缺 在农村当柜员这一年多,我遇到的残疾人比我这二十几年来遇到的还要多。他们的精神状态出奇地良好。有一名眼睛不好的男子,他经常穿着一件很潮的白色卫衣。每次他下了班车,我们的大堂经理都会在门口指导他过马路,然后带他走到柜台前。他总是倔强地要自己输入密码,每次都会把头贴在密码键盘的防窥板上,慢慢输入六个数字,再按下确认。偶尔也会输入错误,但在规定的三次机会内,他总能成功完成任务。而且他还能自己签字呢,只有柜员才能理解客户自己签字那种成就感有多棒吧。还有一名独臂男子,某天他来取钱,因为金额较大,需要了解使用目的。我问完他之后,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说:“我是去养兔子的。”在农村,养殖户一般是养猪、养牛、养羊,我没想到竟收到了这么出乎意料的回答。我帮他填完大额申请单后,随口说了一句:“那你家肯定很可爱。”我还遇到过精神状态不那么好的残疾人,他是一名残疾青年的父亲。过年的时候,人特别多,他拿出两张卡,说这两张卡的密码都不记得了。我在后台查了一下,发现其中一张卡不是他的。我告诉他这张卡不是他的,需要本人来才能改密码。这句话被后面排队的人听到了,便赶紧帮他解释:“他的孩子几年前出事,现在腿已经完全瘫痪,他怎么能离开孩子过来呢?”这位父亲本来一脸愁容,这个“热心的解释”让他更焦虑了,就在这尴尬的时候,我瞟了一眼孩子的客户信息,迅速记住了一个1995,他和我是同龄人。那时的我只是觉得他会很辛苦,如果我那时读过《我与地坛》,我应该更能理解面前这位父亲的愁容和他加倍的痛苦。好在这位父亲并没有忘记密码,只是将两张卡的密码记反了。我从一个标签纸上撕下一小块贴在他孩子的卡背面,让他能分清楚两张卡。几个月后,这位父亲又来为儿子申请残疾补助,已经没有了标签纸,但他也再没有输错过密码。
这一节的标题我想了很久,最后决定取名为“圆缺”。因为在这本书中,电视节目中,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我都没有见过一个残疾孩子的父母真正接纳他们。
四、生死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这是书的开头,每当翻开书但没看下去时,这句话总会被我读上几遍。
在我担任农村柜员的一年多里,我确实时不时地想起死亡这件事。甚至想到了一种最让我接受且可行的死法,就是将我房间里所有的安眠药都一次性吃掉。对我而言,对抗“想死”这个念头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设计死后”的情节:想象我死了之后,我的爸爸妈妈会怎样生活。我爸爸很难说,我只知道他肯定会很伤心,但具体的表现方式我想不到。而我妈妈很容易展开思考,她应该是会哭的最厉害的一个人,第二天她的眼睛将会肿起来,嗓子会嘶哑无声。我的大姑、小姑和大姨小姨们会陆续前来安慰她,但往往说不了两句话,就会一起哭泣。她会是那个最自责的人,现在她终于开始责备自己,为什么不让我早点辞职,为什么给我准备这么多安眠药,为什么不多来看看我。她也会开始失眠,每天晚上反覆辗转,终于理解了失眠的滋味。她也开始服用我吃的那几种安眠药。她的悲痛会持续很久,她不再那么爱笑,说话声音也会变小,皱纹会加深,脸上的斑点也会增多,白发也会越来越多。无论如何,她的老化进程都不会正常进行了。想到这些,我就不想死了,因为她已经难过到极限了。她虽然无法理解,但人为什么会有无法调节的情绪?我只是不喜欢现在这种生活状态,而不是想惩罚她。
所以我开始阅读书籍,开始写作。我开始救赎自己了!
虽然我的写作速度很慢,但当我写到这个时候,整本书几乎已经看完了。“上帝从来不会给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设定了永远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个人以局限。”原来只要继续读下去,开头的那个小人也会得到原谅。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