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存仁(1908-1990)老先生的书,读来都是滋养。我很久没有读到这样的文字,也第一次能理解到什么是文如其人。陈老先生的文字配得上文质彬彬,没有华丽而不知所云的用字,又不至于行文拖沓繁荣。像好的画,浑然天成,多一笔是画蛇添足,少一笔是故弄玄虚。
《银元时代生活史》是我2023年愿意打的第一个满分阅读作品,如有一日行文如陈先生,就算对得起自己了。所谓爽文,不过是堆砌一个升级打怪的高台,作者抖机灵,看官爽乐一下而已。而陈先生,娓娓道来,讲民国时期的上海滩变迁,不讲什么和百姓生活无关紧要的大事,而细看是往来无白丁,核心上打动我的东西是,处世整齐,行文整齐。
先说一下陈先生其人,他的身份比较“复杂”,他是一个年轻时便已经获得诸多认可的“老”中医,与此同时也是一个热爱“爬格子”(写作)的文人。
陈先生本出生于商贾之家,家里运筹着绸缎和成衣生意。结果经营不善,家道中落不说,父亲于陈先生八岁时突然去世,算是留下了孤儿寡母一大家子人。但是陈先生的母亲有大家之风范,再穷也要抓紧教育,所以父亲留下的财产都用于培养儿女,父亲的遗愿是大哥出国,陈先生行医,所以就定下了他的终身事业。
而陈先生所学的中医,不仅拜数位老中医为师,还需要找国文大师补习国文。原因是很多中医古籍采用文言文,学到深处,一定是取得第一手资料。找国文大师补习这个思路,用现代人的“效率观点”来说,有点绕了远路,堪比学国外优秀文学,不看译本,直扑原作,其艰深可见一斑。
陈先生比较年轻时就自立门户开始行医问诊。由于喜欢写文章,又对帮扶大众有特有的责任心,闲暇时办《康健报》以普及中医和养生知识。其文字和中医的功底后被商务印书所青睐,于是特邀他编写了《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这本书问世,此时陈先生27岁,竟因编撰此书而神经衰弱,在行医的江湖上“隐退”两年。
在此处插个话,商务印书局,时至今日,仍然是可以信赖的出版商。而在百年前的中国文化市场上,已经是相当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品牌了。现今虽然图书市场不景气,但是商务印书局,广西师范,中信,人民文学,上海译文,上海人民……仍然是相当可以信赖的品牌,书友们买书不妨看一下出版社。百年书局,无须用一两本商业出版图书来乱自己的阵脚。
《银元时代生活史》主要讲的是民国时期上海滩的样貌。那个时候的上海,虽所经历的也是动荡的政局,但是尚未经历抗日战争,属于黎明前的平静时期。物价稳定,市民生活平稳,所以陈先生的文章记述比较详细的是以个人经历为感悟的物价,平民生活,社会新闻……
书中会讲到当时的米价,请客不同规格要几块钱,会聊到乔家栅的擂沙圆,唐正和面馆的汤包,功德林的素斋,腊八粥的配料,很多上海马路的旧时名称,大世界游乐场的哈哈镜……
这是上海的风貌,和今日一样,上海有其魅力,因为有最好的资本和投资要让这块地方闪闪发光,吸引各地的游客和注意力。
除了看旧上海的繁华,文人骚客的起起落落以外,一再谈到这本书行文整齐,以及处世整齐的地方主要有几个方面。
行文整齐。码字过百万,且对码字有兴趣,必然累计一种行文的格调和耐心。初期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实在惊叹于手法的干净利落,后来知道陈先生不仅热衷办报,还受邀写了三百万字的词典以后,终于明白,这种文字的积累,是真的学不来的,字是磨出来的。文字对陈先生来讲,和中医里面的望闻问切一样,是手段,其功法烂熟于心,锤炼之下才能到这种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就是一个踏踏实实的记述者,也是一个勤力的读者。写这本书,很多资料,尤其是在银元兑换外币波动非常大的时期,他都是亲自去查询最客观的材料,而关于很多人物的故事,也是尽可能地去采访当事人或者第一手的资料,所以做陈先生的读者,很幸运。他也邀请你如果发现了有什么偏差很大的地方的时候,望请指正。
处世整齐。做人整齐的要求显然比行文整齐,高一个数量级。学术精通者,未必代表人品一流。而我所认为的“整齐”二字,并不代表传统价值观的刚直不阿,道德标杆,而是有自己思考和总结出来的原则,并加以践行。这个事情分两步走,两步都很难,第一步叫做,知道自己是谁,第二步叫做,坚持做自己。简单地说就是践行的价值观是自己决策的。总结几点现今来看陈先生以后觉得难能的地方。
第一,坚持不抽鸦片。写这句大家可能觉得很好笑,现在的中国人大多数和此事无关。但是考虑到民国时期,无数陈先生往来的文人墨客甚至中医老师,都是此道中人。他甚至非常擅长给烟枪装鸦片,原因就是他的很多尊敬的老师和朋友喜欢鸦片。在那时可能这个嗜好和喝酒差不多,他不免在旁边陪着,看也看会了,但是不沾。陈先生没有讲自己如何坚持不“同流”,因为整本书虽然说可以归类为自传体,但是其所以受到欢迎,就是没有太过个人化的部分。“讲自己”往往只是为了讲当时的时事。
第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陈先生的原生家庭属于家道中落,所以他肯定有振兴家业的使命。虽然他没有多谈,但是从学生时代起,能有一定的收入,减少家庭的负担,就是他会考虑的事情。事实就是陈先生确实在比较年轻时,就靠行医、写书、买卖土地而积累了相当的财富。他有很多不同门派的师长,有些人教他行医,有些人教他国文,还有些人教他理财。他的特点,就是特别能听进别人的建议。丁福保跟他说了四个理财箴言:
1.择业要向大众方面着想,选中一个行业,专心做,行行出状元。
2.不可以懒,一懒百事休,“勤”又要与众不同,触类旁通,但是不正当的钱,一文也不能妄取。
3.赚到钱以后,要懂得“节”,赚十文,最少要节三文,积下来的钱,要筹备更大的计划,因为“由钱生钱”更容易。
4.懂理财。会用比会管更难,用得不当是浪费,用得有意义才是理财家。
陈先生对钱财的态度,并没有普通文人的清高和冷淡。否则他不会那么详实的记录下银元时代的物价生活故事,小到他的一次诊金,大到他的每一次投资买办,进出帐目,都清清楚楚地记录在案。他后来担任了仁济善堂的董事,需要运筹帷幄战后孤儿们的日常开支用度,对钱没有概念,肯定万万不行。
而其对钱财的态度,却绝不踩一个贪字,找他看病的有乡绅平民,也有流氓黑社会。他有过很多发横财的机会,但是以其智慧,绝不羊入虎口。而其历经世间沧桑之眼,犀利之处就在于写这些回忆录时,已经看到了那些“现世报”,种下贪婪之因的人,最后也自食其果。
而如果看到书的末尾,陈先生移居香港时的境遇,就可观其在中年仍然能白手起家的淡泊态度,无非来源于两点信心。第一,持续不断的学习。陈先生在近四十岁时,做慈善事业的董事,做中医把脉问诊,坚持写作之余,仍每日抽取两个小时学习西医。无论在医学上,还是在文学上,他都有足够的资本生存。第二,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极好心态。酒肉生活不过浮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陈先生书中也常谈到那些长寿的文人墨客。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乃是“心理卫生”。
第三,良心和学术的平衡,第一流的情商保其性命与声名。陈先生喜收藏旧书,中医典籍,他均视为珍宝。而对文学书籍,书法、绘画,也有一流的鉴赏力。所以在日方邀请他去做研究工作时,他陷入了两难。可以接触日本方面掌握的第一流的汉医典籍,是学术追求所驱。而为日方做研究工作,却违背爱国的良心。所以两相权衡之后,陈先生还是回归到良心的一方。书的看点在于,能看到很多陈先生在深陷人际关系的两难,甚至生命危险的境地,他如何处世的方式。铁骨铮铮容易深陷危险,懦弱贪财容易落水成为卖国贼。他第一流的情商和践行的处世哲学,令他能虎口脱险,并非巧合。
好书其实不必多谈,自有其风骨,滋养之处,不可以偏概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