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远播国际教育。
原文链接:布朗教授遍访95个精英家庭后发现:美式内卷的背后,是美国家长对“童年竞争资本”的争夺!
文|若若
与中国家长相比,美国家长在“鸡娃”上的投入有过之而无不及。出于对藤校的向往,他们不惜在孩子的课外活动上投入大量的金钱和心血,以获得一种比他人更强大的“童年竞争资本”——“要赢”,也因此成为了美国孩子童年生活的核心。
图|pexels
平民普娃、名校学霸都进了哈佛,藤校到底看重什么
美国社会学家希拉里·弗里德曼,是大众眼里的“精英人士”:本科就读于哈佛,又先后在剑桥和普林斯顿深造,现任教于布朗大学教育学院。与想象中的不同,希拉里的家庭很普通。她出生在单亲家庭,没有精英高中背景,从未参加过任何运动队和比赛,也没学过国际象棋,参加过舞蹈比赛。名校、运动、艺术……希拉里似乎一样都不沾。唯一使她在升学路上显得与众不同的,是希拉里的妈妈很重视女儿的教育,努力工并养成了希拉里热爱学习的习惯。
图|pexels
恰好相反,希拉里丈夫的成长轨迹与她截然不同。他的父亲毕业并任教于哈佛大学,母亲曾就读于“七姐妹女子学院”之一的史密斯学院。他小学时开始踢选拔性足球比赛,会下国际象棋,之后就读于一所精英寄宿高中,期间还担任越野跑校队队长……最终,这两个来自完全不同家庭的孩子,在哈佛大学相遇、相恋、结婚。
图|pexels
所以,对于像哈佛这样的顶流院校而言,究竟看重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学生值得被录取带着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希拉里与许多藤校招生官进行了交流,她发现:“常春藤盟校想要的是聪明而有野心的学生。”“招生官的工作旨在确保校园中的学生们都充满雄心壮志,愿意第一次去尝试游泳、新闻学、合唱团或人类学。所以要被这些大学录取,你需要展现自己的适应力,多才多艺,但你首先一定要愿意去尝试。”希拉里回想自己在高中时期参加过模拟联合国、戏剧社、文学社、法语荣誉协会、全国高中荣誉生会……这些都能证明,她是一个合格的申请人。除此之外,她也很勤奋努力。事实上,早在20世纪20年代,哈佛、普林斯顿和耶鲁就制定了新的录取标准:更希望自己录用的学生是“全方位的人”“有抱负、不怕冒险的申请人”。
图|pexels
但是,一个人的野心是很难衡量的。从某个方面来说,学生参与的活动以及获得的奖项和领导力可以代表他的野心和抱负。这一点,被许多以藤校为目标的美国中产父母奉为真理。“卷更高的名次,刷更多的奖”。为了让孩子在录取时获得更多优势,仅仅在高中卷学术是不够的,课外活动已经成为他们的标配。美国中产对竞争性活动的投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甚至融入血液,成为美国精英孩子的童年主旋律。
图|pexels
“童年竞争资本”折射美国家长的焦虑为了了解这些中产父母的养育心态,希拉里花了16个月,亲自采访了美国东北部主要大都市地区的95个中产家庭。这些孩子大多参与了足球、国际象棋、舞蹈等活动,这三项也是美国竞争性课外活动的代表,训练、比赛、排名几乎占满了孩子的课余时间。
图|pexels
在对这些父母、孩子、老师和教练群体做了172次采访后,希拉里得出了一个结论:家长期望通过兴趣班相关的竞争性活动,让孩子收获5种能力:1.内化获胜的重要性;2.学会走出失败,赢在未来;3.学会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4.学会在高压环境下获得成功;5.坦然地在公共场合接受他人的评判。希拉里将这5种能力称为“童年竞争资本”。美国中产父母们,希望帮助孩子在童年里尽可能多得获得这些“资本”,以便今后养成藤校招生官看重的种种品质。比如,一位让孩子学习国际象棋的母亲告诉希拉里,小学时期让孩子下象棋,可以让孩子提前思考、厘清思绪、了解体育精神,练就专注力和战略思维。另一方面,让孩子踢足球和学舞蹈的妈妈们则强调团队合作、纪律、承诺以及设定目标。
图|pexels
显而易见,相对于东亚的家长们倾向于让孩子们补习数理化等传统课程,美国的家长更愿意孩子在课外活动中历练、成长。为此,这些父母有意将孩子的周末和课外时间排得满满当当,甚至成为了父母和孩子的“第二轮班”。有的孩子周五下午4点学舞蹈,但父亲4点半就要上班。女儿放学的那一刻,要跑出学校、快速钻进车里、梳好头发、在车里换衣服,甚至还要在车里吃饭和写作业。父亲则迅速送她去舞蹈教室,然后自己再赶忙去公司。除了精力,学费也是一笔巨大的经济账。拿舞蹈来说,不算舞蹈的课时费,光是舞蹈比赛,每支舞都需要报名费,约每次30-90美元。每支舞都要单独的定制服装,搭配定制舞鞋,踢踏舞鞋是最贵的,一双约40-60美元。许多舞蹈教室还会要求学生统一着装,要花费100美元左右。舞蹈的发型有时也需要家长花钱雇人来做,再加上每周末几百美元的路费和酒店费……
图|pexels
但希拉里采访的人中,鲜少有人因经济困难退出。他们大多是中产阶级上层的双职工家庭,夫妻双方都拥有高等教育学历,收入不菲。他们承担得起儿女的教育支出,但同时也非常焦虑。焦虑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儿女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未来,能否继续享有如今优渥的生活,或者更上一层楼。“在这个主要由热心积极、充满动力的中产阶级上层家长组成的群体里,不安全感、教育和竞争意识相互交织,是这些忧心忡忡的父母所焦虑的主题。”
希拉里发现,这些父母深知,自己的下一代日后将进入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教育和就业市场,希望孩子尽可能地为进入这两个市场做好准备。因此,这些周末往返于各类比赛场地和训练场的家长们,其实并不在意孩子参加的具体是何种活动或比赛。他们更在意的是对孩子性情品格的培养,以及如何在体育、舞蹈或国际象棋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为此倾尽全力。
图|pexels
被教导一路要“赢”的孩子后来都怎样了那么,这些从小被教导“要赢”的孩子长大后都怎样了有没有被藤校录取在希拉里的调查发布多年后,当年接受采访的孩子不少已经长大。他们有的被宾大录取,有的拿到了全美排名第一的威廉姆斯学院的offer,有的成为了律师,有的刚从医学院毕业,还有过曾经参加课外舞蹈活动的孩子,现在成为了职业舞者……更重要的是,希拉里看到了这种“童年竞争”对孩子长大后的品格的影响:“童年在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比起同龄人,在应对各类问题时有着更丰富的经验。”
图|pexels
比如,田西足球俱乐部的孩子会更专注于自身的体育精神,而非一时的输赢:他们曾在一次比赛中赢了,事后却被教练狠批一顿,因为有些球员在比分领先后就懈怠了,没有全力以赴。精英舞蹈学院的孩子会更聚焦于过程,而不是竞争的结果:有一次,孩子在比赛中表现并不好,却还是拿到了不错的白金奖,回到学院,老师严肃地给孩子们复盘,让孩子们总是走在精进自己技艺的道路上。这些孩子从小就习惯了竞争,也更懂得对待输赢。
图|pexels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始终秉持教育初衷,对竞赛结果可以云淡风轻;也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在兴趣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有的家长错误地用各种奖励(从最初的糖果到后来IPAD,不一而足)来激励孩子的兴趣,导致孩子失去内驱动力;有的家长忽视了孩子个性的差异化,一味地推娃,反而把孩子逼到了绝境。
图|pexels
但总而言之,美国家庭对“竞赛养娃”的热情是一浪高过一浪,尽管谁也不能保证,参加何种比赛、参加到什么程度可以确保你进藤校,“但只要胜利仍然是美国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为赢而战将持续成为许多美国人童年的焦点。”希拉里最后总结道。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