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比对中西方的教材时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国内教材比较一眼一板、微言大义,而西方的教材往往更加循循善诱、巨无不细。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符合前文所述的“刻板印象”。本书主要存在两个特点。一个是通识性。作者是经济通识教育的倡导者。在行文过程中惯用各种生活案例,循序渐进地引导思考。部分文段也带有些许文学色彩和代入感,既增加了可读性,又让人仿佛置身于课堂讨论之中。另一个是实用性。我不得不认可作者对“残酷现实”的坦然态度,因为大部分学生来上我们的课仅仅是为了满足其他课程的先修条件。因此,作者试图让经济学讲得更有趣且有用,尽管可能以牺牲学理性为代价。作者关注的是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如何用经济学来解释理解这些问题。
尽管如此,此书也存在两个小问题。一个是便随前两个特点而来的文风啰嗦,即既要把故事讲得精彩生动、通俗易懂,又要带有实用的问题意识,这将不得不以叙事上的繁琐为代价。这使读者经常不得不在长段的叙述中去抽丝剥茧其中的理论内涵。第二是价值取向上的不中立性。作者承认本书具有奥地利学派风格,这从其行文中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问题的看法可见一斑。例如,在谈及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案例时,先是提出政府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确实有效,但又转而表示不能指望各国政府只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而不受个人目标的阻碍。这种对“大政府”的恐惧可谓刻入了骨子里。
学生作为初学者,其知识框架正处于胚胎期,尚未形成对本学科体系下某些或某一问题的明确观点。以教材的名义灌输给他们某一知识“偏见”并不合理。相反地,良好的教科书应当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在陈述存在明显争议的观点时,应尽量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