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的好看,而且——看这本书的过程居然引发很严重的情绪反应。引起的情绪反应是焦虑和自我否定,有一点类似文中出现的“普通女校友”。虽然我很清楚作者的描述非常真诚,没有炫耀的意思,但同辈之间总免不了自我带入的比较。作者的学习能力、执行力、自信和为了所热爱的纵深一跃的勇气对我来说都是耀眼会感到灼伤的。这还不止,同为父母,看到妈妈篇我又会带入父母的角度。我对我女儿能否想象这个妈妈那样倾注如此大的心血和热情持续地给与引导和支持呢很遗憾,也不行。在我这里显然我自己的人生是更重要的,我还要考虑很多我自己的快乐和热情呢。这一点可能又有点像文中间接出现的爸爸,但哪怕跟爸爸比,作者爸爸那高明的“引君入瓮”式的影响也让我觉得自愧不如。所以呢,处处比较,处处打击,都给我打击的焦虑了。
虽然引发了焦虑是实实在在的,但我仍觉得这是本好书。两位作者足够的真诚地展示了真实的成长历程,无论引起怎样的情绪或反思,也总是真实的回响。
纯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这本书给了很多人一个超越性的视角。我们很多人会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或者总容易找到一些遗憾和不足。比如,“如果我的父母能尊重我自己的想法”,“如果我当时能为他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如果我能勇敢一些坚持自己选择”,“如果除了成绩我也关注她的兴趣爱好”等等。反思很容易止于这样或那样的如果,我们总想弥补自己最深的遗憾,似乎只要补上就能走向Happy Ending了。作者所讲述的经历,虽然也有遗憾和缺陷,但我觉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足够好到弥补遗憾的理想范本了。倾注心血又尊重孩子个人想法和空间的妈妈,良好的教育资源,学习能力、兴趣方向、执行力与信心兼具的孩子,这样是否就导向那个Happy Ending了呢?我从书中得到的答案是“也是”。说不是,是因为作者的经历依然也有不足,缺乏对单纯快乐的享受,对放松自我的接纳。说“也是”,是因为难道真的有一种真正的什么都如人所愿的完美成长历程吗?有些东西可能注定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无法两全。对放松的接纳真的能和作者迎难而上坚持到底的意志力执行力并存吗?对我自己来说也是如此,我自己觉得很宝贵的一个品质是对自我的坚持,这种坚持给了我自由和力量,但也带给我更多的孤独。我喜欢自己这个品质,但我喜欢塑造我这个品质的经历和事件吗?我不知道,不过也不重要,反正这就是我了。
双盲写作这个形式真的很有意思,好几次能看到同一个事件,在两个人心中留下的印象和感受竟会迥然相异。提醒我们对亲密如此的两个人,相互理解也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相向而行是一条要一直走下去的路。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