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城市中的小孩子如今很少能说出自己的祖籍是哪里了。大规模的城镇化让很大一部分人离开了农村。读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宝水》之前,我在思考为什么那么多获奖作品都是描写乡村生活的,以及新时代的乡村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主旨。小说的主人公青萍从小由奶奶一手带大,父亲帮助邻里租借婚车却在车祸中丧生,从此她对老家产生反感与抗拒。在丈夫去世、女儿出国后,她带着治愈失眠的初衷来到宝水村经营民宿,从此开始了宝水村改造新型旅游乡村的故事。
这部小说是一部厚厚的长篇作品,拥有500多页的内容,然而读起来却毫不厌倦。作者用简单平凡的故事和细腻朴实的文字,讲述许多生动的小故事,塑造了许多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当青萍第一次和老原回宝水村见村支书大英时,作者通过描写一段房屋改造的事件,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了这个典型的村干部形象:泼辣、直爽、办事利落、有威慑力,一眼就能看出这就是村支书大英:“扑得开、收得住、能应上、能管下、大事明、小事清”。小说没有猎奇和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从平凡的乡间小事中传达出非凡的人生理解。
整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以插叙的方式交替描述了福田村和宝水村的故事,一个是主人公记忆中的老家,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村庄。过世的奶奶和在世的九奶仿佛融为一体,交替在主人公眼前出现,同样地受人尊敬和敬爱。小说频繁使用插叙手法,却没有一丝牵强,读起来自然酣畅,完全没有凑合感,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构思的巧妙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这本书描写了许多乡村生活琐事的细枝末节,如卫生管理、田地分割、娶妻生子、老人赡养、红白喜事、邻里往来等等。每个小故事都刻画出了农村特有的乡村文化,其中蕴含着温暖与计较、朴实与自私、热情与无奈的人情世故,让我想起了我丈夫农村老家各种亲戚之间的往来。可以感受到,尽管新时代的乡村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依然保留着家族传承和乡里乡亲之间错综复杂的“根”。
乡村文学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与这种深深的“根”有很大的关系。保持对“根”的记忆、尊重和继承,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才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延绵不绝的关键。时代发展至今,我们应该如何寻找自己的“根”,如何继承和保留中华文明的“根”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