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作家阐述他们主动选择不生育背后的心路历程,他们各有各的原因。不生育,就是幼稚且自私的享乐主义者吗?他们讨厌孩子吗?他们不负责任吗?他们为什么选择不生育呢?这些对我有什么启发吗?看完这本书后,还是有很多收获和启发的,一并总结下。
读完这本书最重要的一点,不在于是否说服了我丁克的选择,而在于让我意识到,选择丁克是很常见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这样的人,这并不奇怪或者另类。让我以更加平常的心态面对这个选择。让我继续思考前行的力量,就像鲁迅的《呐喊》一样,使那些真的勇士不惮于前行。
看了这么多人的故事,可以把他们选择丁克的原因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类。我发现他们几乎很少有因为讨厌孩子而不想生育的,更多的都是出于谨慎的考虑之后做出的选择。也就是说,他们并不都是自私自利的享乐主义者或者冲动无脑的幼稚年轻人,他们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有人看到了养育所需要的繁琐精力,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这样的工作?有人生活已经被其他事物填满(比如事业),精力无暇兼顾生育。有人享受自由,希望探索人生除了生育之外的其他更多可能性。有人原生家庭的影响,缺乏安全感的他们不敢生育。这些都是很真实也很坦诚的想法。
戳破家庭和爱护的美好。家庭和亲情只是近代的产物。在《社会化抚养》中提到,古代农业社会的高生育率是和高死亡率挂钩的,孩子只是劳动力的一种物化。根本没有人在乎孩子的特殊性,就更不谈亲情这种人类幻想出来自我感动的关系了。这些都是近代社会新出现的产物,并不是所谓的“天经地义、自古以来”。
当下享乐主义的流行,人们更关心自己而不是后代。我们这一代人面临思想上的大转变,从集体主义过渡到个体至上,把生活重心从未来转移到了现在。【我们不关心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前景,只在乎当下自己是否幸福快乐】。我们觉得自己和历史无关。正义、道德、奉献、责任这些祖辈们推崇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被我们嗤之以鼻,谁要是公开宣扬自己信奉这些价值观肯定会被暗中嘲讽呆板、傻瓜。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我们拥有了远超祖辈们想象的快乐源泉,每天都可以被新鲜感填满,丝毫不会感到无聊。我们只想过好自己短暂的一生,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在当下”,工作、娱乐、友情、爱情等便足矣填满我们的人生。虽然享乐主义在主流价值观中被大肆批判,但它确实是很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不生孩子,老了会后悔?那我反问一句,生了孩子,老了就不会后悔?或者是,生不生孩子,人生都是充满了遗憾和懊悔!后悔和遗憾不应该是人生的常态嘛?无论你生不生孩子,人生都是充满遗憾和懊悔的!你体验了生孩子的人生,就注定会错过没有孩子的人生。没有正确的人生之路,就好像没有必须做的选择一样。而且他们为什么会觉得,不生孩子老了就会后悔,幻想着那种【大龄孤寡老人独自呆在房间里突发恶疾却无人回应最终孤独死去几周后才被发现腐臭尸体亲朋好友感慨不已】的故事?且不说是否真的会这样,你有子女了就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嘛?这是我们自己的人生,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体验世间百态!人生本就是在无数的单选题串联而成的单行道!我们又为什么要去羡慕别人的人生呢?有些生命体验注定是我不想去尝试的,比如坐牢、比如战争、比如瘟疫、比如癌症,那么生育为什么就不可以是其中之一呢?你有过生育之后的人生而我没有,你就比我的人生更丰富了?
或者说,我为什么不想生孩子?简单总结下:
没有生育的想法,一点欲望也没有。她承认自己很爱小孩子,爱他们的天真、真诚和灵动。
身边人照顾小孩的经历让她感到压力,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做到这些细致耐心的事情。
同性恋的哥哥,选择了体外代孕,并生育了一个有两个爸爸的女儿。自己作为阿姨,打算为孩子倾注心血。这说明她还是喜欢小孩子的。
考特尼侯德尔向我们展示了自己虽然不想生孩子,但却对同性恋哥哥的女儿十分上心,说明选择不生育的人不一定是讨厌孩子,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考特尼就是因为自己目睹了身边人照顾小孩繁琐的流程,使她【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和精力做到这些】细致耐心的事情。所以她不讨厌孩子,只是怀疑自己抚养的能力。
劳拉对女性生孩子这件事的“天经地义”产生了质疑,尤其是女性的“母性泛滥”。
她从历史出发,说明近代工业革命之前,孩子不过是满足劳动力的需求,加上较高的死亡率,女生生几个孩子、生的是谁根本无所谓,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根本没人在乎,也就无所谓对孩子的情感价值,即母爱。所以,哪有什么天经地义!都只是只有几百年历史的人造产物罢了。
她不生孩子的原因:权衡利弊。觉得生孩子后的生活繁琐沉闷,不符合自己的追求,要为自己而活,而不是所谓的“自然规则”。随着女生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思想觉醒)、社会劳动市场的打开(参与工作),生孩子确实不再是一个人生的必选项。
凯特一开始并没有想好要不要生育,她是阴差阳错下成为了不育群体。一开始自己想要孩子,丈夫却不想要,后面有了孩子,自己生理和心理上都出现了问题(肥胖、焦虑、失眠等),最终选择了流产。无论如何,她现在的生活过的很自由惬意。不用为了另一个生命操心费神大半辈子,旅游、健身、烹饪、阅读、电影、工作、做白日梦等等,这些她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实现而不用瞻前顾后。“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日日夜夜。”她不生孩子的原因:享受自由。
这篇写的不错,部分观点很有意思。
作者透过现实中避孕措施普及、女性步入职场、生养压力巨大等现实因素,指出低生育率可能与文化变迁有关。我们这一代人面临思想上的大转变,从集体主义过渡到个体至上,把生活重心从未来转移到了现在。我们不关心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前景,只在乎当下自己是否幸福快乐。我们觉得自己和历史无关。正义、道德、奉献、责任这些祖辈们推崇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被我们嗤之以鼻,谁要是公开宣扬自己信奉这些价值观肯定会被暗中嘲讽呆板、傻瓜。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我们拥有了远超祖辈们想象的快乐源泉,每天都可以被新鲜感填满,丝毫不会感到无聊。我们只想过好自己短暂的一生,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在当下”,工作、娱乐、友情、爱情等便足矣填满我们的人生。虽然享乐主义在主流价值观中被大肆批判,但它确实是很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不生孩子的人生可能会有遗憾,但人生之路本就是非此即彼的,我没有体验过“有孩子”的人生,就好像你没有体验过“没有孩子”的人生一样,没有可比性。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不生孩子,算不算对私有制的一种打击?没有了财富的继承,人们更加专注于自己当下的生活,算不算一种个体层面上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充分发展吗?如果现在的年轻人不墨守成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算不算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一种提前践行呢?当然,共产主义社会是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的,没有充分的经济基础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但反其道而行之,压抑个体的诉求追求社会的传承和人类的延续,这样的强迫肯定也是有失偏颇的。
父母不喜欢小孩子,给她留下了童年的阴影。但她其实很喜欢小孩子,对邻居家的孩子爱不释手。
她不生育的原因便是,缺乏安全感!自己都缺乏的安全感,更别说给孩子了。同时,自己喜欢并热爱写作,她怕生育孩子会分散自己事业上的精力!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她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写作事业。
安娜从19岁怀孕以来,打过好几个孩子。她只是想追求自由的人生,不受束缚。她对孩子也一点兴趣也没有,虽然不代表她讨厌孩子。
自己母亲的亲身经历告诉她,生育孩子意味着放弃人生很多的可能性。身边的环境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告诉自己要称为温柔的母亲、和好身材的女人。她想逃离这些装作暗示的“绑架”。
她渴望爱,但更多的是被他人爱!比如得到婴儿般被全心全意对待的爱!而不是用尽心力爱别人!这种自私的想法她只能用文字表达出来,但却很真实。
从小父母情绪不稳定!好像或多或少都有些家庭问题?母亲喜欢抱怨,对孩子缺乏关注。家从小让她感到孤单,她妈甚至还打孩子?自己没有带给母亲幸福感,所以便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如果生了孩子也不会带给自己幸福感。她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保证自己不会像母亲一样。
等到后面她觉得自己逐渐治愈了童年的伤痛,对孩子的渴望重新燃起时,发现她已经过了生育的年纪。但她仍不后悔,觉得自己自由自在的人生充满了可能性,这是当代女性才有的机会,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女性都不敢想象的奢望。
同样的,丹妮尔也很喜欢小孩子,她也只是没有生育的想法而已。我发现所谓的“不想生小孩就是讨厌孩子”的言论好像并不成立,这本书中的很多人都很喜欢小孩子并和小孩玩的很开心。
但也有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她选择把所有的爱留给自己、治愈自己,而不是分给另一个生命。
母亲的操劳、继父的暴躁,都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世界是复杂和困难的,自己没有信心比操劳半生的母亲做得更好!
当然,原生家庭并不是唯一的因素,有些人就是不想生孩子即使他们拥有全世界最棒的父母。同样的,也有一些原生家庭不那么美好的人选择了生育,可能是出于一种补偿心理,他们生儿育女是为了证明自己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或者成为自己想象中完美的父母。
当然,她也受到了社会的异样对待,很多人都会关于这一点喋喋不休地询问你为什么不生孩子?并且他们还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谁赋予你肆意问询他人隐私的权利?
我觉得他男朋友好棒!当丹妮尔惴惴不安的和男友说自己不想要孩子的时候,对方说他也不想要。丹妮尔说自己很坚定,怕对方后面改变主意让彼此为难。男友说,如果他改变主意了他们离婚不就好了?我很喜欢这个回答,足够坦诚,虽然听起来很刺耳,但确实如此。我们不应该放大对离婚的恐惧,就像不应该放大对结婚的重视一样。
作者并没有把不生孩子归结为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念头!“这仅仅因为我是我,不论这种渴望是否重要,不论别人会赞赏还是责怪,我都愿意承受。但我做出了决定——尊重不生养的渴望,想方设法保有自我的完整性,哪怕这意味着我不得不面对主流社会的评价、轻蔑甚至怜悯——这就是胜利,是我每天都会庆祝的一种胜利。”写的真好,尊重本心不随波逐流就是最伟大的胜利!社会的主流价值不能淹没少数人的声音,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而活的权利!
“养育后代是很美好,但我决定先拯救自己。”
帕姆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她崇尚自由,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把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值得称赞的。
很多人想要的太多了。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能够追求的东西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有所取舍。“我觉得,什么都要,大概就意味着把你自己切成很多小块,顾及每个人的需求,但唯独忽略你自己的。”而生孩子只是万千选择之中的一个!选择生or不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应该放大对其的重视,只是因为所有人“自古以来”都会这么做。永远会有人告诉你:“你不生的话等你老了会后悔的!”但问题在于,这是我自己的人生啊!我的未来只有我未来才能知道不是吗?前人的经验始终只是参考,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判断并坚定的走下去。
还有一点就是,就因为女性拥有生育的能力,我们就要默认她们应该生养?如果不生育就一定是有原因的?(比如我们主观臆断的各种原因),就不能单纯是因为我乐意?就好像我不想吃饭就不吃饭、不想睡觉就不睡觉一样?“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本就是一种道德绑架!我喜欢看蜘蛛侠,但并不认可这样的价值观!
珍妮是一个精神分析师,她从小便清晰地决定了自己不生育的人生。
困扰许多想要不生育的女性的,其实主要是自己和外界带来的羞耻感。“你好自私啊!你不生育就不像个女人!你是不是不能生养?”种种疑虑和压力堆在她们身上。
当然,她们自己心中也有疑惑,对自己的选择不够坚定。我会不会老了有遗憾呢?和身边朋友会不会缺少话题?家里会不会太安静了?我的遗产留给谁?
珍妮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犹豫的她们,这些困惑是正常的!我们应该关心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我被希望拥有的感受!有些人就是天生缺乏所谓的“母性”,对于生育就是没有任何的冲动。她所追求的,是自身的自由!专注于家庭和事业的自由!这并不是自私,而是忠于自己内心的想法。如果你经过严肃全盘的考虑之后,你发现那不适合你,就要及时拒绝,即使这是绝大多数人奉为圭臬的“金科玉律”。你要坚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至于那些批评没有孩子的人生是残缺的的人,事实便是,人生本就是不能尽善尽美的,你选择了一条道路,便自然错过了另一条道路的风景。但两者并不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因为这是你的人生,独属于你的人生。它简单、脆弱,但却独一无二,充满魅力。只有你自己能定义它的走向,正如只有你自己才能欣赏它的美好一样。
珍妮在最后写道:“我的子宫始终空空如也,但我的生命充实而圆满”。这才是真正的自我解放。
杰夫也是对生孩子没有感觉,并不觉得这是人生的必要选择。
他觉得孩子是阶级的载体!权力和头衔因为有了孩子才会在代际间相传!这也就是说生育是私有制的重要动力。如果没有了下一代,人们对权力和物质的占有欲可能就会减弱,社会更有可能实现公平。
生活中充满了陷阱!很多生育了的父母,都会苦口婆心来和你分享生育的优势,好像生孩子会重新激发他们人生的意义一样。但谁知道呢?这究竟是货真价实的金玉良言,还是【困于牢笼中的人对自由之人的嫉妒和拉他下水】?生命有意义吗?就算有,生孩子就能得到吗?那人生的意义也太廉价易得了吧!我觉得人生没有特定的意义,也不值得去追求。好好活就是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
不生孩子就是自私自利?且不说人本就是自私的动物,那么我生了孩子就是大公无私、无私奉献了嘛?为地球文明做贡献?为人类繁衍出力量?不是的!生了孩子大家根本不会关注到你,因为你现在是“大多数”了自然就不够凸显!
不生孩子的话,等你老了会后悔的?且不说到时候会不会真的后悔,后悔又如何?后悔和遗憾不应该是人生的常态嘛?【无论你生不生孩子,人生都是充满遗憾和懊悔的】!你体验了生孩子的人生,就注定会错过没有孩子的人生。没有正确的人生之路,就好像没有必须做的选择一样。
当然,杰夫这样选择也是有一定的家庭原因的,自己从小的3口之家,让他没有对兄弟姐妹感情更深刻的感受。随着自己死后,家族也将彻底湮灭,无论经历了多少年的血脉传承,终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所有的悲欢荣辱,都将一并终结。也许,这也是一种归宿。
罗德自幼丧母,照顾着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她也曾有过一段婚姻然后终结,并在50岁时遇到了灵魂伴侣海伦。海伦对孩子的渴望引发了罗德的生育想法,但抑郁症却用生理上的症状扼杀着想要生养的想法。
罗德从小就不喜欢孩子。她的母亲推崇教育,厌恶传统的贤妻良母职责,生孩子时遭受了巨大的痛苦。而且。生出来的孩子也可能存在各种难以预料的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有些问题是不可控的,比如二手烟、气候环境污染、空气质量等,这些都可能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影响,你可以说我是在杞人忧天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小,但我不愿意去赌,用自己余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赌没有厄运降临到我头上。
罗德是一个推崇并认定“基因决定论”的人,在她的认知里先天的基因比后天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要大得多!甚至几乎是决定的作用!所以她很看重生母是否存在吸毒、抽烟等行为。我对这个观点先持怀疑态度,因为目前主流的科学研究还是会推荐后天教育对孩子的引导作用。但她的这份恐惧也给我提了醒,我们很多时候是很难把握这些风险的,我们对自己都不够了解,更别说对伴侣了。如果生养出不如自己的后代,你愿意吗?
马奥尼一开始是想生育的,但由于自己专注于写作事业无暇生育,丈夫逃避生育且无生育的打算。离婚后,她选择了尝试人工授精。
她选择不生育的主要原因是,不想让孩子受苦!她认为孩子的天性是天真无邪的,而社会是复杂伪装的,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天性被逐渐束缚、理解并融入社会规则的过程。她对小孩子的保护充满责任感。但同时,她又很担心自己是否能承担如此的重任。毕竟她敏感脆弱,紧张没耐心,任性的自己可以承担好一个母亲的重任嘛?她认为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高级也是最难的艺术,但却很少有父母是合格的。
当人工授精成功后,她在欣喜和焦躁之间频繁切换,但最终却迎来了流产的悲剧。她也终于释怀了,放弃了生育的想法。
霍尔特喜欢照看孩子,对于家族的其他孩子而言她是个尽职尽责的阿姨。她紧张、焦虑、抑郁、痴迷于写作,失恋的痛苦让她坠入深渊看不见希望。
我发现好几位选择不生育的作家都是紧张焦虑、富有责任感,他们并不都是出于逃避责任的刻板印象,反而可能是认真考量了责任的重大和自身能力之后做出了权衡。
霍尔特是完美主义者,她怕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而孩子无法到达自己的期待。我感觉我也有一些,对自己和他人都有要求。虽然我知道这样不符合主流生育观,“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你不应过多干涉。”但问题就在于,什么才叫过多干涉?生而不育叫不负责任,管的太严叫束缚成长,这个度本就是模棱两可的。我甚至觉得,尊重孩子自身的意愿本就是一种谎言,因为孩子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家长教育的影响的,一个没见过钢琴、没听说过钢琴的孩子,没有人知道他是否具有钢琴天赋和喜爱,甚至这些都是可以在家庭中潜移默化影响的。就像宗教信仰的家庭传承一样,很多东西都是孩子在后天被强行赋予的。但是很少有人在这时候站出来说,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自由。既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与父母的培养息息相关,而父母的培养必然是基于自身经验和期待的,很多选择其实都是父母替孩子做好了的。所以我根本不在乎是否期许束缚了孩子的成长,反而担心孩子的发展真的不如人意,那我会觉得厌烦和后悔吗?对子女的爱意,可以容纳期待的落差吗?
长寿和繁衍,是刻在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两种本能。后面人类对长生不老执念的打破,标志着理性和科学的价值观深入人心,而拒绝生育的出现,也可能是人类信仰的第二次大的改变。这些现象都只是出现在近一个世纪!因此是具有开创性的一项试验。选择不生育的个体注定灭绝,但就像史铁生说的,死亡不会湮灭生命的意义。
生育派和拒生派两者各执一词。生育派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会大肆鼓吹甚至“神化”生育的经历和满足感!“看着孩子的笑脸,你会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并且会带来无与伦比的愉悦和满足感!”不信?你生个孩子就知道了!而拒生派会用理性和不落俗套来标榜自己更有自我意识和思考能力以此获得道德优越感!“我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清醒地认清了人生的意义,选择为自己而活!而不是和你们一样被传统观念所束缚!看看你们,多可怜啊!”
但其实,两者并没有比较的意义,生孩子的没必要嘲笑不生的不负责任,不生的也不必用理智、独立的优越感瞧不起生育的,没有对错之分。
对于生育者而言,孩子在某些方面其实给了他们逃避思考人生意义的契机!人把自己置身于一种忙碌之中来获得充实感,却忽视了生命的真实!每天沉溺于生活的琐事之中,就没空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也正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最真实情况,家庭的生活才是第一任务,且足以耗尽自身心力。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不生孩子反而会让人直面生命的意义,自身生命的意义。这种思考可能会更加痛苦和迷茫,但只要你觉得值得那就没问题。
他善变、情绪容易波动不稳定;没钱,负担不起高昂的养育成本;最重要的是,他害怕,怕自己简单热爱的生活被打乱节奏,怕自己陷入对子女的责任之中却无力挣脱。
等你老了,你会后悔吗?又是这个问题!他们为什么会觉得,不生孩子老了就会后悔,幻想着那种大龄孤寡老人独自呆在房间里突发恶疾却无人回应最终孤独死去几周后才被发现腐臭尸体亲朋好友感慨不已的故事?且不说是否真的会这样,你有子女了就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嘛?这是我们自己的人生,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体验世间百态!人生本就是在无数的单选题串联而成的单行道!我们又为什么要去羡慕别人的人生呢?有些生命体验注定是我不想去尝试的,比如坐牢、比如战争、比如瘟疫、比如癌症,那么生育为什么就不可以是其中之一呢?你有过生育之后的人生,而我没有,你就比我的人生更丰富了?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好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