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喜欢读新文学早期的文学作品,因为开始用白话文写作不久,文言的表达留存的依旧清晰,那种奇妙的跳动感在阅读时就像食用跳跳糖,跃动,澎湃,是激动人心的鲜活。拿到书从序开始看一直是我的一个阅读习惯,《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序由茅盾先生写就,足见萧红在文坛的地位。以前讲到新文学作家,很多人张口闭口都是张爱玲怎么样,也会引用张爱玲的话来证明张的观点确实不凡,我也承认张确有才华。但我仍认为萧红是一位比张爱玲更有才华的女作家,毕竟比起张爱玲,萧红是熟识苦难生活的,她的小说里是更加真切,更加痛苦的社会生活的缩影,关切社会大众,用具体的人物来表现对群众的爱,也是我更喜欢的作家类型。读完《呼兰河传》我是能感受到一些共鸣的,在我小的时候也是有各种会(基本是唱戏几日,外加各种摊贩,或有那种棚子里的电玩城)在各处乡镇轮流举办,类似文中的“庙会”,在第53页讲“眼看台子就要搭好了,这时候,接亲戚的接亲戚,唤朋友的唤朋友。比方嫁了的女儿,回来住娘家,临走(回婆家)的时候,做母亲的送到大门外,还摆手说:‘秋天唱戏的时候,再接你来看戏。’”这样的场景在我印象里也是经常发生的,现在回想也是直到我24岁之前都有过的。对于这种会的期待我们小孩子可能真的就是期待各种摊贩带来的好吃的,油糕,油饼,麻花,甑糕之类的,又或者年纪稍大一点更期待电玩城了,总之没有感受到这种会对感情交流的重要作用。后来想想也是,以前的时光里,出嫁的女儿一般来讲,除了大年初二回门可能会在家里见到父母,姐妹,邻家的小姐妹,真的很难有机会再相聚,这种会(也就是看戏)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相聚,娱乐,着实不错。另外当下的交通便利,将这种见面的不易推出了人们热切期待的范围,也就显得以前这种相聚的尤为不易了。因为我还有些印象,也就能感觉出萧红这种作家的亲切来,一种随着岁月流转而不变其形的生活状态被她娓娓道出。说起来印象,在萧红讲到呼兰河城路上的“大泥坑”时,我总算是理解了,为什么鲁迅称赞萧红:“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因为,鲁迅在萧红身上看到了自己,也就是原因指出中国社会问题的态度,只有指出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若不承认问题,问题全无被解决之可能。同时,鲁迅也在萧红身上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没那么冷硬,一双好似亘古不变的观察之眼,在观照,在指出社会的问题,这样的另一个“鲁迅”必然能够更加成功。一个“大泥坑”和大泥坑相关的人,足见萧红小说的细腻和深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