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里的一门三苏,惊艳了文坛,特别喜欢东坡居士,一举夺魁而年少成名,然而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虽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却也用自己独有的豁达恬淡来面对这些不幸。
“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更是一贬再贬,直到被贬去蛮荒之地的海南。纵使官场失意,苏轼仍然能一心为民、心怀苍生,无论在何地为官,都能与民为友、为民尽职,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实事,也获得了令人称赞的攻绩。
纵使命运困于党争,仕途失意,他始终以从从容、潇洒、旷达的心态来面对一切挫折,饱经忧患而锤炼出一颗坚强的赤子之心。
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什么样的家风,能培养出如此坚韧不拔、乐观豁达的苏轼?读了《眉州三苏》,折服于苏家的家风传承和家学渊源。父亲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即使兄长早已高中,苏洵仍然游山玩水,而其父亲苏序面对朋友质疑“纵而不问”。苏序看到孩子们的差异,教育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材施教,才能让人的天赋得以展露。
而苏轼、苏辙正是在苏老泉发愤读书的环境下出生,苏洵埋头苦读,读遍经史子集,读书改变了他的格局,形成明确是教育目标:“内以治身,外以治人”,“治身”就是诚意、正心、修身,“治人”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母程氏也是当地望族的小姐,知书达礼,苏老泉发愤读书时候,苏轼和苏辙的早起启蒙教育,就由母亲来负责。而苏母温良恭兼、仁义志勇、善良仁慈早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品德。母亲的温度、父亲的深度,良好的家庭教育,为苏轼和苏辙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苏轼高中榜首、苏辙一鸣惊人,苏辙虽有宰辅之能却苏辙没有立刻为官,而是以照顾父亲为先。守孝后方回朝为官。“乌台诗案”苏轼身陷囹圄,弟弟苏辙上书恳求以官职为兄赎罪,照顾哥哥一家老小,劝苏轼要低调、谨言慎行。而苏轼身后,了无余财,苏辙还将其家数十口接回颍川照顾。
兄友弟恭,苏轼的人生豪迈,英雄主义,苏辙的稳重谨慎,永远是哥哥的坚强后盾。他们的手足情深,在《水调歌头》里被广为传颂。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