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入殓师》书名,真的引不起兴趣。首先是这个职业对一般人来讲很陌生,同时,入殓总是与死亡、恐怖、幽暗等意象连在一起,是犯忌讳的一件事情。但当认真阅读,并沉浸其中时,你就会被书中沉静的感情、温暖安详叙述,行云流水般语言文字以及文字中字里行间透出的对人生感悟、对死亡的思考、对宗教哲思的体味所吸引,所浸润。掩卷沉思,感到此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是很值得玩味的。
一是书中文字透出的宁静、平和的情感,凝聚着对人的生死观念的敬畏和理解的意蕴。早年曾读过日本几本诸如《雪国》《千纸鹤》《苦闷的象征》等文学及理论作品。大概是因为年龄及从小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缘故,对日本文学作品少有接触。对那种缓慢的叙述,不疾不徐的细节铺排很难进入状态。直到多年以后,受儿子影响,阅读了一些当代日本文学作品和涉及日本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些作品,才对日本文学有了一个客观地理解。这本书继承了雪国等书的书写手法,文字简洁、平静、娴熟,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中,但沉下心来,你能感到其中流淌着的一种淡淡的诗意,让读者在阅读中凭添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增加了对事物本质的洞察。现在的社会节奏飞速,无论生活、工作,还是文学作品、影视剧,甚至各种电子游戏,都不遗余力地制造紧张快捷、刺激,让人们本来就很紧张的神经绷得更紧,以至于很多人总受很累、甚至陷入精神抑郁。人们常说的“灵魂跟不上身体的步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一读这样的作品,平静一下,思考一下,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使命和责任。从《入殓师》的阅读中,首次有了这种认知,且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二是,改变了不愿直面死亡话题的心态。因受“不知生,焉知死”习惯性思维的禁锢,我们许多人都忌讳谈论死亡的话题,更不愿直接面对死亡的场面,种种不同的死亡画面,无论是病死、车祸、自杀、他杀死者的尸体,总觉得不洁,晦气。实际上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祖辈、父辈等亲人辞世者接踵而,就连自己的同辈,这类问题也一步步提上日程。避而不谈或视而不见显然都不现实,只有真实面对,才能遇事不惊,从容应对。通过这本书对种种死亡场面的记述描模和思考,也试着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所谓死亡,“不仅仅是人生的终结,也是所有生命的开始终结、再开始的过程”中的一环。真正理解了死亡,就会明白,死亡并不可怕,它其实也是在孕育生命,是生命轮回踏上另一段征程的开端,就像深秋看到秋叶无声飘落,春来看到新绿在故枝上萌芽。直面生死,是每个人都将遇到的问题。想明白了,才会勘破生死,守护好最后的尊严,远离恐惧,从容走完余年的凄风苦雨,迎接另一种开始。
三是作者对宗教和哲学知识的熟悉和准确把握,在把生死提升到哲学高度的同时,也让读者对作家所构架的日本宗教文化和哲学认知有了近距离地了解。如通过很多细节安排,让我们对日本佛教的“净土真宗”及其创始人亲鸾有了基本认识。亲鸾的净土真宗原不是为创建新宗派,而是把印度、中国及日本七位高僧所传授与发展的净土教理之核心显示于众人。他从有关净土的经典以及七位高僧的论著中整理一套有系统,能平等解救众生的教理。作者对亲鸾的宗教理论显然是熟悉的,认同的,并将它的宗教观念融入本书对人的生死轮回的思考,无论读者是否认同,都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同样,作者对西方诸哲学流派及其观点的娴熟运用及信手拈来,普及了常识,也让作品摆脱了一般俗套故事描写的窠臼,让作品思想性得到升华,引人思考,增加了作品的品味。
四是通过作品阅读,让我们对日本文化中的服务意识和精神有了新的认识。作品所刻画的男主原本是一个大提琴手。在一般人看来,音乐家与处理死尸的工作简直有着云泥相隔的距离,而男主在认识到了人死后尊严的意义后,竟然心甘情愿以此为终生职业,并且能不分死者高低贵贱一视同仁对待,这是一种珍贵的人的精神,是人具备了一个人应该具有的高贵品质后的境界显示。有这种品质为依托,做任何事都是高贵的,任何事都弄做好。日本人做事认真、执着,能把一件事做到精益求精,做到极致,因此成就了许多国际品牌,成就了许多科技奇迹。联想到日本本是国土不富、资源匮乏的岛国,所以能在明治维新、特别是在二战后崛起,成为世界富国、强国,应该与其国民学会并具备了这种精神有因果关系。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认真、细致阅读的一本书,熟读深思,我们活着会得到更多的感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