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日渐火热,人们对于心理知识的接纳与渴求度越来越高,各种层次和主题的心理培训走入普通家庭。我们以为与心理学的关系很密切了,事实上,对于心理学的了解仅冰山一角。无论是心理还是环境,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很难有一个通用公式,告诉人们,正方形对角折叠就能得到等腰三角形这样确切的操作和结果。那么,关于人格的形成,我们又该如何去看待?
《完整人格的塑造》这本书从心理治疗师的视角探讨了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可能会出现什么变化,又会反过来对一个人的成长构成哪些影响。成长中存在着许多难两全的完美假设,它们恰恰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关键点。作者持一种严谨的逻辑性、开放的接纳态度,试图为读者还原真实的人格形成全貌。
人格相对性
这种相对就好比父母与孩子,如果想让孩子的人格完整发展,就不能对其做限制,而孩子在幼年期尚未发展成熟前,父母都会保护孩子,此时我们恰恰忽视了保护就是要有限制。正因为这种相伴相生的相对性,导致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可能顺遂本性自由生长。这也说明了,在社会大环境下,自我实现与道德准则是跷跷板的两边,考虑到这一点,咨询师会将人际关系划入人格形成当中,当一个人的人格特点被他人接纳和认可时,其攻击性和争强好胜的欲望才会得到合理的释放,这个人才更有可能的接纳自己,进而做自己。
对立与分化
也就是说,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人,是谈不上人格的形成的,在互动过程中,人们才会有筛选合适自己发展,令自身感觉舒适的部分,并划分出与对方的界限,分清哪些是自己独立的部分,哪些是他人独立的部分。这些在我们成年前都曾经历。年幼时我们会将外界的标准作为自己行事的准则,只要父母或者重要长辈能够表扬称赞我们,给予我们需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哪怕这件事自己再不愿意,也会努力克制本能欲望而做一个合格子女。随着我们的成长以及接触的朋友老师越来越多,会有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标准涌入我们世界,这时我们独立想要成熟的迫切愿望,就会促使我们要挣脱父母的管束,形成叛逆期。
这一成长的过程,包含了无条件吸收对方的人格和框架,又包含了抵制拒绝对方的标准。一旦走向任一极端,都无法形成成熟完整的人格,也就是作者所提出的人格消亡。
无论是过度的顺从,还是过度的自信,都不是成熟的标志。真正成熟的人既不支配他人,也不受他人支配。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状态无法长久维持,往往只能在某一前提下才得以短暂维系。
正视孩子的独特性
每个孩子先天带来的遗传气质不同,这使得同一环境或养育方式对一类孩子适合,却只能给另一类孩子带来伤害。这也是为什么教育方案、建议等无法给父母更多的帮助的原因。
由于父母与孩子本身所处的地位就是不平等的,因此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人际关系并不能真实保险的维系。很可能孩子害怕父母不爱她们了,而一直伪装自己的行为,否认真是的自我需求。这其实是很危险的,却又不能完全避免。于此同时,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和恨也是相伴相生的。孩子有多依赖父母,其自身人格冲破枷锁的需求同样就会有多么强烈。
而每一位父母要做的就是正视孩子的这种独特性,接纳孩子的叛逆和攻击性,让他们能够发掘真是的自己,形成成熟的人际关系(非掌控、非依赖),进而塑造出完整的人格。
心理学的书籍通常存在着哲学思辨,越是好的心理学观点,越值得反复品味与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太过高深而与生活脱离,恰恰相反,越是如此,越能从中收获颇丰。《完整人格的塑造》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心理学书籍,值得我们慢慢阅读,细细体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