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其实有点点一言难尽……
如果能挖进伊根先生的心底,我想那心底刻着的是——爱。
这本书是我接触格雷格·伊根作品的第四本,依旧是个人风格十分鲜明,有一种我行我素的锋利感。
按照伊根先生自己的说法,他把自己的作品粗旷地分为两大类: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外在世界大多是关于外星、宇宙之类,内在世界大多关于意识和自我等题材。《数学陷落》的作品比例大致三比七吧。
不管是外在还是内在,伊根先生总是能为一种观念的冲突找到一种切实的象征物。这种象征物(或者是一种过程)总是会和我的感官(或者情感)产生某些纠缠。
这就让我更真实的体悟到观念对抗时的痛,甜,酸,涩和那种无助和迷茫。
《失落大陆》赤裸的影射之下,让我思考的是“何谓自由”,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伊根先生这部作品的主题。在我看来,牢笼,审查,升级,考核,编号,名字,种族,字条,通讯,这些代表着实物,又极具象征意义的元素交融和碰撞,指向的是对自由的思考。伊根先生的作品很少冰冷残酷,他也不吝于给出自己倾向的答案———爱和希望。这一篇《失落大陆》便是如此,即便我们深陷困境,我们依然有选择希望的自由。
《数学陷落》有一个惊艳的科幻设定,伊根先生从“数学”的角度构思了一个故事,比如“1+1不等于2”的话,世界会怎样。这种灵感火花很容易滑入虚无,变成一种哲学式的探讨或者谵妄式的狂想。因为数学不是科学,是工具,更甚说它是构建和认识世界的计算工具都不过分。伊根先生厉害的地方就是,他从根基上彻底“动摇”这个根基,而不是流于表面的“1+1不等于2”这句最直观的表达。一个“枯燥”的学科(抱歉数学,我是真学渣)却放入了一个跌宕起伏,悬念重生的类型小说中,读起来就很舒爽。
此后几篇相对中规中矩,《晶体之夜》和《斯蒂夫热》谈论着塑造与被塑造。
然后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两篇《单生》和《先知》。《边界守卫》紧随其后。
《单生》起初稍显枯燥,伊根先生用了极其不“科幻”的方式细腻地陈述了背景,这些背景对后面的发展累积着情感,故事的主人公总是会想起故事的开头,就是他人生的某一个分叉点,这让他恐惧,因为他爱着现在的生活,但也懊悔着现在生活的现状——因为某些原因他和妻子无法生育。《单生》写于2002年,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作品,它很挑战现在部分读者的习惯,因为节奏真的很慢。而且,不说主题,看了一半可能都会有疑惑——它想讲什么?恰恰就是这种疑惑让我思考,之后我触摸到一个单纯、浓烈、无畏又无助的感情——对子女的爱。伊根先生用十分迂回的方式讲了一种无法学习,无法获得经验,无法判断对错的人类情感。
最直接的“异类”隐喻不用多说,当你的孩子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父母该如何选择呢?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但绝对值得思考。我曾经问过很多有孩子的朋友——如果你孩子将来是一名非异性恋你会怎么样,大部分朋友都会愣几秒。(仅仅是我个人的好奇)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能成为孩子的坚实的后盾,但我知道赋予扭曲的控制以爱之名的家长不在少数。同时更让人思考的是,都说孩子的未来有无数可能,但故事中的父亲恐惧的正是这种可能。他甚至发明一种机器,让宇宙不分裂。就是说这个孩子的未来会表现为一种可能。
故事里父亲因为自己的经历,所以以爱之名控制了孩子(非亲生,是仿生人)的某些权利,但当孩子决定了自己的选择时,父亲和母亲成为了她坚定的捍卫者。当孩子和父母的矛盾升级之后,孩子离家出走到失踪。父亲寻找多年终于团聚,双线完成了各自的成长,父亲和自己和解了,孩子和父母和解了。但故事并没有答案,但伊根总是温暖的。就像故事的最后一句——给我点时间,爸爸,给我点时间。
《先知》不好懂,至少对我不好懂,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情感受到震撼,但并没有很懂。读了第两遍,还是没太懂,但,我依旧受到更大的震撼。伊根先生说故事的两位主人公的原型一位是艾伦·图灵,伟大的人工智能先驱;一位是C·S·刘易斯,奇幻文学作家《纳尼亚传奇》作者,托尔金的挚友,虔诚的教徒。这种科学理性和宗教感性的并置本身就有冲突。
我总觉得《先知》是《单生》的续篇,它是《单生》仿生人小女孩海伦引出的故事,是海伦成功的发现了“平行宇宙”所以才解救了另一个宇宙的图灵,引发出的故事。故事中的两位主角都对自己认知的世界笃信不疑,这种笃定都让人尊敬,这种笃定散发的能量让人动容。关于信仰到底是什么?科学能解决灵魂的问题吗?你逃到另外一条时间认识的人还是你认识的人吗?这些问题全都过于宏大,对于小说来说,一旦无法圆满回答,就会让人诟病。但伊根先生举重若轻的把答案放在了一个词上——选择。不论如何,做出选择的人都是我们自己。没有绝对的客体,只有主观的客体,当我们可以选择的时候,即便痛苦,我们也终要面对。
《边界守卫》的孤独感让我共鸣,这种孤独感让我想到“生死”。伊根先生在故事中虚构的“量子足球”很有趣。
之后的篇章有几篇是关于太空探索的,其中几篇有极轻微联系(我个人的猜想)我理解是关于探索精神的,作为数学家,可能伊根先生想要表达对这种精神的自豪和坚持,以及自己的立场。但读起来实在有些“硬”,很难啃。
最后一篇《海洋》俩字——生猛!这篇故事融合了很多东西,其中两性的部分让我印象深刻,故事中的设定是,每一次交合都会交换性器这种设定简直太生猛了。它从根本上挑战了佛洛依德,这种设定也从根本上让我思考两性关系到底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可能我不会找到一个标准答案,但这个引起我思考的角度会让我多一个看待世界的角度。从这一点上,伊根先生的作品深刻。
类型小说往往不被划进文学范畴,因为类型小说往往有其规则,的确是可学习的,有方法论的,可以磨练和实践的。但谁都没有否认类型小说也在追求着引人共鸣的情感和发人深思的提问。只不过有人做到了,有人没做到。伊根先生属于前者。
最后感谢赠书,第一次收到赠书,有些受宠若惊。前一段时间因为事情太多,拖延了许久才写这篇,全篇个人观点,可能有失偏颇,但足够坦诚。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