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看过威廉斯的《斯通纳》,前一段时间因为写论文的关系,翻阅了描写古罗马政治、历史的相关作品,于是想起六月份在二手集市花了五块钱收到的这本《奥古斯都》,很新,也没有什么机缘翻开,就是现在。
大概是近两年开始,我开始逐渐厘清“为了学术目的阅读的书籍”和“为了自身的缘故而要阅读的作品”这两个范畴。前者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资格以后走上教职,教书育人——不会被学生的诘问吓住;后者是在真实生活的层面于我的人生适配,可能需要反复阅读的一些书目,比如上一本《挪威的森林》,比如《斯通纳》,还有《卡拉马佐夫兄弟》等等。这些书不太适合被我用学术论文写作的方式拆解,因为情绪太单纯,学术反而会弄巧成拙了。反复地阅读,更像是在和经历过磨难的智者对话,获取一些更好地经历生活、理解人生、解决人生多个向度难题或困惑的过来人的“经验”——是的,它们不是学以致用的“知识”,而是无用之用的经验。
《奥古斯都》没有《斯通纳》那么个体化,阅读《奥古斯都》更像是在借助威廉斯的信息组织能力来获取有关古罗马恺撒—安东尼/克莉奥佩特拉—屋大维这一段时期的历史。也对古罗马时期的贵族共和政体和独裁政体的冲突有了了解。成王败寇的政治事件和帝王人家的儿女宿怨,历朝历代比比皆是。中西只有名的差别,实则相同。常导说:“影响研究需要实学严谨,平行研究需要脑洞大开。”如果不出于一个论文制造者的身份,代之以普通的读书人,去感受历史,更能体会到历史本身就是在一个理式下不断变形的,物——历史是一个无法言说的时间观念,大过了一切有效的形容。我们存在于历史之中,无法超脱于历史之外。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历史小说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种还原——我说“一种”,是因为在历史学家眼中,这不是历史的真相。但是按照新历史主义的批判思维,历史学家的研究结果,也可能只是更严谨的想象,《史记》中那么多隐秘的人物交流,司马迁定然是听不到的,却也让后世深以为然。那么,这种有趣的还原,对于一无所知的只是想要获取简单信息的读者而言,已经算得上是收获了,金庸作品所具有的普遍性的历史意义,也可以从这个角度上被认同。在这里,古龙小说确实棋差一招。越长大越发现古龙太过理想了。
这本书的构思方式于我而言是一个比较新颖的冲击。我也一直还保有写作故事的冲动,我瞧不上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觉得这只是雕虫小技。我也为国内某些作家只能写出有风格的中篇故事而感到惋惜——可我因为没有作品,似乎也没有批评别人的资格。但是,《奥古斯都》这种非一对一线程的书信体写作形式给了我一些灵感。我想写出我的成长经历,大片的过往回忆。因为自身成长的复杂,涉及的人物太多,而我一向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片段——盖因为它们都是我现在之为我的因素所在——所以无法动笔。我也承认我自身的惰性,无法坚持写一个条理清晰的按时间线性发展的故事。但对于部分经历、部分情绪,似乎已经可以盖棺定论了,似乎这辈子就不会再翻案了吧。那,借鉴威廉斯这种散漫的不专注的写作模式,似乎是一个好的选择。可以放任自己去写一些记忆片段,用一种书信的手法,甚至这个言说的对象就是自己,由此也就放得开,不会介意别人怎么看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