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这本书是面向未来的一本书,讨论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怎么去调整自己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实际上作者说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的中产阶级/蓝领阶级遇到的几十年来收入下降和工作机会减少的实际问题。
为了在减少的机会下获得相对优势人们开始卷学历,卷工作时间。失去了生活和工作的平衡,迷失在工作里面。而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工作的意义发自于内心的热爱,而不是来自于职位的变迁。在这方面芬兰是个很不错的典型,那就是让我们不在焦虑工作的回报,去专心挖掘工作的意义,更强调人性,更强调工作的社会价值,这样可以让自己体会到工作的意义。
资本是逐利的,是强调效率的,我们不能指望公司替我们提供这些有意义的工作,这需要政府和政治已经整个社会的支持。
还是比较扎实的一本书,给四颗星,推荐给大家。稍稍有点啰嗦,其他的还好!
----------书摘分界线---------
工作(JOB),事业(Career),蒙招(calling),你的职业是哪一种
不要试图在当前的职位上找到工作的意义,因为职位随时都可能会消失,也会带走你工作的意义。你要把工作的意义内化到你的热爱和内心的认同,这样即使职位不在了,你仍然能找到工作和努力的意义。
教育不是灌满一个水桶,而是点燃一团火。
劳工统计局(美国)预测:到2026年,至少有64%的岗位并不需要超过高中的学历,只有25%的岗位需要学士以上的学历。
芬兰模式告诉我们只有告别了生存的恐惧,一个人才更有创造性。
在这个全球化,数字化的经济中,我们不能依靠私营部门来保证长期就业,也没法指望他们,更别说命令它们雇佣工人做那些机器能以更低成本完成的工作。
我们的挑战不是找到更多的方法让人们去适应“有意义”的工作,而是帮助人们找到并维持工作,让他们有机会作出贡献,让他们觉得有价值,并自主地创造意义。
坏工作不是一个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而是一个需要补救的社会组织。
公众能够认识到工作不是赢家和输家的零和游戏。相反,之所以在自由市场民主制度下工作,是为了缩小而不是扩大不平等。虽然教育和专业知识是好东西,但我们应该从过于强调“技能高于一切”的状态中退一步。训练人们试图领先机器一步,这远远不够。一个更好的方法是对我们的思维进行逆向塑造,也就是说,找到新的方法来利用技术,调动人们自己的力量从工作中创造真正的价值。与其称赞雇主“赠予”我们“有意义的工作”,不如让我们同意,我们从工作中获得的意义不是赠礼,而是我们自己努力的产物。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