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这会是一本轻松且搞笑的科普书籍,毕竟书的封面和书名都很风趣。但是看完以后却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总体上讲,作者的笔触与文风确实算是轻松,还带着些幽默,尤其是那些吐槽的部分。但故事却完全是沉重的故事,作者赋予它平静的内核,再披上轻巧的外衣。
书叫作《抱歉,我动了你的脑子》,作者也确实动了书中提到的人的脑子。他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要打开病人的脑壳,再从中取出对人体有害的部分,稍稍不小心就会导致人瘫痪、丧失语言功能,乃至死亡。
看最初几章的时候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那些病人就好像是一些堆在一起的器官,医生尽全力不把这些人当作“人”一样看待,以避免自己因为共情而产生过度的压力导致意外出现。可是随着故事的进行,“病人”这一角色在书中越来越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以病人为划分章节的依据。于是,生命的色彩也越来越重。
意外遭遇车祸的女人,经历一番抢救却还是不幸离世;差一点失去身体控制权的健壮男人,通过努力做康复训练终于能够走路,真正开始珍惜生活;患有唐氏综合症的男人,没有被父母抛弃,在治疗方案中选择了一条风险大一些的路,于是只能靠呼吸机来维持生命。还有早夭的女婴,坚持生下孩子放弃自己的母亲,因为医生的失误而死去的病人。
在登上手术台的那一刻,原本无法被计算价值的身体各方面功能都成为选择的一部分,通通站上天平的秤盘:可以活命却要瘫痪、瘫痪但不至于死掉,可能要切除的四肢、保住命,带有失败风险却也可能彻底摘除肿瘤、带着随时可能致命的肿瘤活下去。人与医生都像是工具,每一种风险和结果都要拿出来权衡。
在选择之后又是身处社会关系中活生生的人,一个人或是一整个家庭去承担当初选择的结果。医生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可能无愧于心。
求生的病人如瑞贝卡,明明还不到一岁,脑中就已经有一个恶性肿瘤,手术并不能拯救她的生命,连医生都建议她的父母放弃这个孩子,可她却在医疗系统的帮助下顽强地求生,活过了医生都不敢相信她能活过的日子。又如努力捡回一条命却瘫痪了一年多的比利,勉强可以行走后说再也不愿意浪费任何一天,好像有谁让他重新活过一样。
求死如又聋又哑的安迪,治疗后渐渐连视觉都失去了,只能有意识地呼吸,强行将生命延续一段时间后,他自己拼命扯着身上的皮带寻死。
生与死重重地压在这里每一个人头上,她们全都都闪耀着生命的光辉。
我很喜欢最后一部分里作者对于死亡的解释。他说自然其实可以赋予生物一副永远不会死亡的身体,但那样太过于危险,一旦发生巨变,所有的生物可能会全部灭绝。因此,所有事物都要死亡,死亡之中蕴含着生存的机会。那是生命的否定,是为了走向否定之否定的必经之路。自然可以专注于生物的整体而放弃个体,可是医生不能,医生必须要专注于每一个摆在他面前活生生的个体,并为他们负责。
还有关于癌细胞的解释,癌细胞像人初生时的细胞一样野蛮地生长,人因此而走向死亡,却反倒像是一种回归。
在这样一本讲科学的书里提宿命感真的很可笑,但我又确实从中感受到宿命,人出生又死亡,也许中间会生育后代,开启新的循环,作者在经历半生后越来越像是带过他的医生,身份又从治疗患者的医生转变为被医生治疗的患者。
都说世间除去生死皆闲事,只祝福大家都能从闲事之中满足到忘记生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