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冰箱有18米、教室的长度是10分米、爸爸的身高是170米……你家孩子有没有犯过这样的小错误?看到孩子们填的这些单位,这是小学生开始学单位时常犯的错误。我们不能完全怪孩子没有掌握好单位,实在是有些单位概念,对孩子来说太抽象,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
有没有这样一本书,能够让“单位”被看见,方便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单位概念呢?《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这本书给了我们参考。
该书籍是由日本作家丸山一彦主编、日本儿童俱乐部编写,高倩翻译、浪花朵朵编译的一本内容丰富有趣的科普读物。本书以有趣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带我们走进了单位的奇妙世界。
单位是如何定义和命名的,运用这些单位有什么方便之处,我们可以在书中找到有趣而详细的答案。
01用照片和图画,让“单位”看得见。
孩子们在最开始学习单位时,之所以理解困难,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图片来形象展示。尤其是贴近他们生活的图例太少,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认识。
本书一开始就用图片,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单位,有长度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亮度单位等等,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使我们迫不及待展开单位尺度探索之旅。
作者在介绍基础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时,不是用冷冰冰的尺子,而是用了一个孩子张开双臂的图片,告诉我们:1米约等于身高为100CM的人双臂伸展后的长度。
如果孩子们没读过本书,说到一厘米,他们也许会拿尺子向我们展示。而通过阅读本书后,他会用更形象的事物来描述单位尺度。例如:一厘米约为成人中指指甲盖的宽度;1千克约为4个苹果或者165个一元硬币的重量;1勒克斯约等于1只萤火虫发光的亮度……
书中用大量照片和图画来解释尺度,让抽象的单位与实物产生联系。这样让孩子们面对近80种单位,一下子就有了具体的感受,对于数理化课程中的抽象数据,也不会觉得枯燥。
02介绍单位的来源历史,让一切有迹可循。
单位究竟是怎么来的?本书也会为我们揭秘单位背后的故事。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仅可以跟随作者认识神奇的单位,还可以了解单位的起源和演变,知晓和单位有关的故事。
例如,“米”来自法语,由希腊语发展而来,米制是在18世纪末由法国创立的。中国在清朝末年最开始引入米制时,把“meter”翻译为“迈当”,后来又改为“新尺”、“公尺”,最后在1959年才称定为“米”。
书中还提到一种有意思的单位——桶(bbl/bl)。 “桶”来源于词语“木桶”,它是美制体积或者容量单位的一种,因为美国在过去使用木桶来装运原油,所以“桶”作为一个单位被保留下来。
本书通过讲解单位来源,让我们不仅对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既可以明白单位的含义,又可以明白单位的来源,知道为什么使用它,获得的知识也更加多样化。
03用清晰的条理和板式,分类详细介绍单位以及其相关单位。
除了图片和故事的展示,本书还对万物的尺度进行了有条理的分类展示,板式清晰,对于知识点的延伸也做得很好。
在介绍长度单位时,除了谈到常见的米、厘米外,作者还介绍到了海里、光年等有意思的长度单位。谈到光年,又告诉我们:银河系的直径约为十万光年。同时还拓展了天文单位的知识,激发了孩子探索宇宙的兴趣。
在介绍电流强度单位——安培时,书中还为我们讲解了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并为我们列举了生活中需要较强电流的电器产品。同时我们也通过本书了解到,安培这一电力强度单位,来源于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的名字——安德烈.马利.安培。同样的,电压的单位伏特,也来源于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特。
此外,本书还分类介绍了面积、体积和容积、质量、时间、速度、压强、声音强度、频率、温度、数据等单位,并对多个单位进行了知识拓展。它分多个板块,帮助孩子们建立了立体的知识网络。这些趣味拓展,让孩子们学习理科知识时,也不会觉得枯燥。
04写在最后
这本书用图鉴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近80种单位,让抽象的单位也能带来具体的感受,让我们理解单位的同时,能够更深入理解世界。
本书用十分形象的图画和照片,向我们展示了多种抽象单位的量。这样对孩子们而言,既可以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也可以作为趣味的课外延伸读物。阅读本书,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头脑,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让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走进本书,认识神奇的单位,理解万物的尺度,丈量这个美好奇妙的世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