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透明与障碍》是我近大半年来读过最好的一本书,它达到了批评所能够抵达的深度。收到书时,只翻了10页就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我连续4天一口气读完,实在称得上惊心动魄。从起初想探究实存的人,到意识到那只是意识环绕成的面纱。
首次接触卢梭是从他的《忏悔录》开始,当时我简直无比讨厌他以所谓“坦诚”和“忏悔”的姿态进行控诉。那时我还不理解这种复杂和真实的一面。最近又读了他的《爱弥儿》,大惊,他的教育观正是我妈妈一直灌输的观念——尊重自然性,给予我探究事物的能力。就像卢梭所说,爱弥儿成长为了能抵御偏见的人,虽然成熟得很慢,但他绝对不会信任虚妄的装饰。
卢梭并没有实践他教育中的理想,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似乎正因为对某些东西抱有抵触,才撤身进入他的乌托邦。无论是自然还是教育,或是所谓纯真的下一代,他并不是分裂的,而是保持着完整的同一性。他既谈真诚,又极度警戒;既推崇社会性,又高扬一种内省的姿态。他是一个立体完整的人,值得人们同情。(尽管那同情的对象自己被同情置于卑微的境地,卢梭也甘愿承受这一境地)
想要找到明确解释的意图时,遇到了巨大的惶恐:
“你也许想要能回到过去。”
“只有在一种完全退隐的状态下,我才能着手撰写那部作品。”
“卢梭深陷于他的虚构之中,已没有任何间隙可容纳他被摒弃的过去现实和他迷恋的虚构。”
更令人恐惧的是:
“他期望获得一个符号(一个词,只要有一个甜美的词),那他就不再需要说话,他手里的笔会滑落。”
“通往透明心灵的每一步都经历暂时的黑暗,最终被回归之光所照亮。”
“无论是谁,只要他想要自由,他就能真正获得自由。”
“他掩饰自己以更好地展示自己。”
让·雅克·卢梭的语言和让·斯塔罗宾斯基对卢梭的穿凿之言,真让人眩晕。它们首先是一道刺眼的光芒,从深层心理机制来看,我和卢梭不仅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我还不具备像他那样的自我反思能力。
“这种行动既不具有内在反思的危险,也不像一个追求目标的行动那样潜在地危险。唯一剩下的可能性就是循环封闭,一种循环,它唯一的意义就是重复它自己。”
被困在爱欲之死中,被困在他者的消失中,比韩炳哲所批判的消费主义更可怕的是,在这里,主体批判的对象是主体自身,它内在地臣服于自身,无法通过反思这一路径抵达外部,主体甚至会幻想一种外部客体,整个世界都成为了自身的倒影。命运是如此盲目。
读到最后,我简直惊讶得汗流浃背。在这本书的脉络中,我第一次理解了黑格尔所说的:“语言乃存在之所。”
“语言就是为他人而存在的自我意识,它直接地在场。”
它并不是向内无限重复,也不是自我辩护地在场,所谓“直接地在场”意味着承担其存在的后果,它是延展性的,不是从头追溯一个存在纯洁的自我。
通过这本书,我意识到勇气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与自由一致,因为:
“自由是一种向众多可能性敞开的危险状态,而对我来说,其中一个危险就是我自己可能犯下罪错: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我深陷于这种风险之中。我只有放弃我的行动自由,也就是说放弃追求纯洁状态或无所才能消除这种风险。”“好心办坏事的风险一直都在。”
卢梭到了晚年,整个世界都成为了他自身的倒影,这让我想起了前年读到的奥地利哲学家让·埃默里的《变老的哲学》。当宣判“理解本身就是一种误解”之后,埃默里结束了身体的最后负担。如果自我蜷缩成这样,身体就失去了存在的依仗。
总的来说,很庆幸我现在读到了这本书,它给出了极其重要的警示。追求“了解我自己”的“我”应被解读为“我就是追寻认识自己轨迹的我”,它必将穿越整个世界。要勇敢地面对不确定的他者和自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