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焦虑、内耗、迷茫、抑郁等不好的体验,大多源自人格的不完整。英国心理学家安东尼·斯托尔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说法。他在《完整人格的塑造》一书中,以一名心理治疗师的角度,结合大量的案例、从专业的、客观的角度论证了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与基因有关。在同样的家庭条件下成长的孩子中,有的孩子活泼好动,爱说爱笑,大事小事不往心里去,而有的孩子则少言寡语,多愁善感,禁忌特别多。这种个性的差异在多子家庭中尤为明显,与养育环境有关。尤其是在生命的初期如何被对待,是人格发展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父母是否视其为独立的个体、是否无条件地接纳,是否允许孩子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设定严苛的标准处处设限,这些家庭教育方式给儿童带来的人生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儿童的人格发展也就此产生差异。斯托尔指出:“人格中不被承认的、被排斥的部分会导致症状。”这也是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各种情绪问题的根源,而问题大部分集中在各种关系的处理上,无论是亲密关系、职场事业还是人际关系,所有的纠结都指向一个方向:能不能做真实的自己。所幸,所有的问题都自带解决的办法。敢于做真实的自己,就是看见自己、接纳自己、释放自己、允许自己做自己、引领自己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斯托尔在《完整人格的塑造》一书中给出自我实现的方法: 1、抛弃一些内向的信念和态度。基于养育者受自身水平的限制,孩子被动接受了一些观念。人格的成长过程就是以“扬弃”的方式辩证地对待这些观念,尤其是那些带有个人局限与偏见的落后思想和观念,采取淘金式批判性思维“去伪存真”,会为个性松绑。 2、认识到投射的自我部分。我们不喜欢对方的某些特性,很大可能是将自己厌恶的部分投射到对方身上,表象在对方,实际上是自身的问题。同化投射出去的东西,接受泰伦提乌斯“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的观点需要一定的认知和勇气。但至此也可以实事求是地认识和接受问题的真正所在。 3、认同与投射。正如柏拉图所言:“爱就是爱上一个人所缺乏的东西、不具有的东西。”当孩子忽然对父母以外的某个成人非常仰慕时,那是因为那人身上具有孩子希望的品质和能力,在仰慕的过程中,孩子会无意识地学习和模仿。他人格中的某些部分就会被激发,并在之后的生活中得到运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