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是一本我花了2小时7分看完的书,读过之后受益匪浅。在读完后,我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经历了一些难过的事情。有些难过的经历至今仍在重演,只要和我的父亲相处,就必然会发生冲突。希望各位家长不要错过这本书,因为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的孩子会继续经历相似的轮回。本书的作者名字非常有意思,她的资料也很难查到。虽然她很少在书中提到自己的童年经历,但是她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实施方案。这本书一共分为六章,前五章以孩子为中心,最后一章讲的是父母的情绪管理。副标题指出了如何让孩子积极主动写作业,但实际上讲的是关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相处方式。如果没有最后一章关于父母对自己的情绪掌控,前面几章关于与孩子的沟通就很难实现。在这篇书评中,我会分享一些我生气是无能的表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达成目的,就不会选择使用“生气”这个下下策。在《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第六章中,讲述了长期生气的父/母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在我一开始提到我父亲的时候,就是因为我今天又一次体验到了紧张且压抑的情绪。他几乎时时刻刻都处于生气状态。在讨论童年时,尽管大家都有提到严格的家长,但是我现在想想,我说错了,我拥有的是生气的父亲。他很少表达对家人的赞美之词,总是能够挑出值得批评的地方。然而,他对外人却很友善和和蔼。我真的很讨厌他。我猜测他也同样讨厌我们,所以对家里的人态度如此。或许这也与他自己的父母有关,造就了他这样的性格,他也有自身的可怜之处。尽管我很认可他对家庭的付出,但我无法爱抱他。我不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生气的母亲,收获一个生气的女儿。因此,我建议大家看看这本书,它提供了一些能够解决与孩子相处时烦躁情绪的方案。
当问题属于孩子时,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倾听者、建议者,是“被动”的一方。父母要引导孩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替孩子解决问题。这在《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第六章中提到。提到教育时,人们往往会讨论孩子受教育的目的,为了成为企业、公司需要的人才而努力。这个目的对我来说有些悲哀,但同时也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残酷。无论为了什么目的,在任何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终将长大成人,父母在正常的岁月年轮中,会比孩子提前离开。孩子需要独自面对生活,因此有人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父母逐渐放手的过程。我赞同作者的观点,在孩子小时候就应该看见与孩子的边界。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能力的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和掌握自己能掌握的事情,让他们永远对生活充满好奇和钻研的精神。有个实验,将孩子分为4组,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新玩具。a组只是把玩具放在教室里,不做任何讲解;b组老师会给孩子讲解一种使用方式;c组老师会手把手教孩子玩具的所有玩法;d组是对照组。实验结果c组的孩子最快对玩具失去好奇与兴趣。
把生活当做是一个大玩具,希望孩子能够解锁更多的玩法。他们应该有信心和能力去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
尽管我之前写了很多对自己原生家庭不满的话,但是我也对自己感到不满。我想知道为什么自己不能放下过去,自己为什么不能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为什么不能去舔着伤口不愿愈合。或许我还没有完全接受自己。
《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的封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